新聞標題【民報】我對台灣「國文課」變革的一些看法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我對台灣「國文課」變革的一些看法

 大學講師 2017-08-29 18:09
民意論壇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對話平台,無論是社會現象、公共議題、生活文化... 或是對民報的建言,皆歡迎投稿。恕不提供稿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
投稿信箱: twmingbo@gmail.com
我要投稿

針對近期12年國教課綱改訂中的「文言文」刪減爭議,我個人的看法是:減是一定要減,而且一定會減,所以這波爭議其實並不重要,因為那只是刪減前的一個過程,不管爭議熱烈或平淡,總之就是會減!至於刪減有沒有不好?當然沒有不好。如果有人問:「文言文是不是有助於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這問題不好回答。因為從來沒有人能針對(或針對過)這點,進行過有效的實驗。

目前斬釘截鐵嚷著「讀文言文完全對提升語文能力沒幫助」的人之中,許多其實嫻熟文言文,就算他們自己的語文養成確實曾得益於「文言文」的學習,他們也未必能自覺。但如果人們換個方式問:「都不讀文言文,是不是會成為一個在日常生活裡無法和人有效溝通的人?」那答案就簡單也明確多了,那就是,當然不會!因為在國民教育還完全不普及的早期歷史階段,很多阿公、阿嬤壓根沒讀過什麼「文言文」,但他們還是能和他人有效溝通,還是能生活無虞。筆者自己的爸爸、媽媽,都只有國小學歷,也都沒讀過什麼文言文,但他們說起話來還是頭頭是道、口沫橫飛。

筆者對國文課的想像是:

國小、國中列為必修即可,且國小、國中階段應以「識字」和「句法」教學為根本,而在進一步的「閱讀」、「理解」與「表達」的訓練部分,應以各類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應用面向為主,傳統上較單純的「文學審美」和「文章書寫」的能力為輔;進到「高中」階段,無意繼續上修大學的學子,只要在「高一」階段再修習一年必修「國文」課即可。有意上修大學的學子,則在高中二、三年級,應至少區分出「數理」、「理工」志願與「人文社會科學」志願的兩大分類「國文」選修課,讓學子自行考量應接受哪種進階的國語文能力訓練。因為依據所選擇的大學科系的差異,在語文理解與表達上,其實也有不同面向的需求。當然,在「人文社會科學」這一類的「國文」選修課,就理應進一步強化「文學鑑賞」與「文本分析」的能力。

試著朝這種方向改進,也許才能盡量大幅度的避免在國民教育階段的學子們,被迫修習其實進入社會後,根本不再需要的語文能力訓練。至於進到大學,就完全不需要必修「國文」課。屬於文學院系的學生,本就會在自家學院內受到專門的文學鑑賞與文本分析訓練;至於非文學院系學生,只要開設各類文學選修課(可以是文學鑑賞、文本分析,也可以是各類文學習作)讓他們依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修即可。

最後,筆者也要點出一個很實際的問題,那就是:飯碗的爭取是很現實的,它影響了目前許多論者在談論這個問題時的立場和想像。因為,針對國文課到底該上什麼、該怎麼上的問題,是跟不同學系的學者的飯碗有關。不同學系出身的人當起老師,很難避免的,就是會希望將自己所學灌輸給學生,因為如果不是這樣,怎麼說服社會大眾,「國文課」就是該由我這個科系的人來上?學生們就是該在課堂上學習我所擁有的能力?但如此一來,造就的問題,性質就會是一樣的,那就是:都是強迫不需要這些專業能力或興趣與自己不同的學子,在國民教育階段接受他們在成人後未必會需要的能力訓練而已。

所以,台灣的「國文課」真的要討論出一個可行的變革方向,要讓國中、小與高中學子不再浪費時間勉強接受10年以上而且未必需要的語文能力訓練。一個最該嘗試的實踐面向或許是:別只讓文學院系(不管是中文系、台文系還是其他文學系)出身的人,或者說──別只讓那一批本來就對文學比較有興趣、有耐性的一批人,難以避免地從自己的專業養成、興趣抉擇和飯碗爭取的角度出發,去討論台灣的一代代學子在「國文」課堂上到底該學什麼?而是讓社會大眾一同參與,讓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一同討論:作為一個台灣公民,到底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語文能力?把種種明確的能力及方向都確定出來後,再交由語言、文學系所的學者們,訂定一套足以訓練台灣學子獲致這些能力及方向的「國文課」,這樣,也許才能讓台灣的「國文課」從根本上擺脫不同文學院系出身的學者們,出於兜售自家興趣、專業與飯碗考量的一廂情願吧?


論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