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那一年的這一天】1995.1.17 阪神大地震 一場10兆日圓的災難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那一年的這一天】1995.1.17 阪神大地震 一場10兆日圓的災難

由於阪神附近的斷層未被察覺,學者認為關西地區不可能有大震,導致缺乏足夠的防範措施和救災系統

2017-01-17 08:25
阪神地震重創日本,圖為阪神本線高架鐵道當年柔腸寸斷、震成波浪狀(左),對比今日完全修復的模樣(右)。圖/取自 Google Map
阪神地震重創日本,圖為阪神本線高架鐵道當年柔腸寸斷、震成波浪狀(左),對比今日完全修復的模樣(右)。圖/取自 Google Map

1995年1月17日,日本關西地區發生芮氏規模7.3的強震,史稱「阪神大地震」,死亡人數達6,434 人,受傷的有43,792人。死傷眾多,是日本近20年最慘重的地震之一。

阪神大地震發生於1995年1月17日上午5時46分52秒(日本時間),震央在淡路島北部的明石海峽海域(北緯34度35.9分、東經135度2.1分),震源深度為16公里。該地震是由淡路島的野島斷層地殼活動引起,屬於上下震動型的強烈地震。受災範圍以兵庫縣的神戶市、淡路島以及神戶至大阪間的都市為主,故名為「阪神大地震」。

演員藤原紀香:每年這一天都會默禱 

神戶是日本第六大城,當時人口約105萬人,地震又在清晨發生,許多人仍在睡夢之中來不及應變,傷亡慘重。官方統計,房屋受創必須住組合屋的有32萬人。此次地震損失10兆日圓、相當等於台灣GDP的三成,是20世紀全球最昂貴的自然災害。這場二戰後日本規模第二大的地震(僅次於2011年3月11日的東北大地震),促成了日本近代最重要的防災應變體系改革,也在日後東北大地震的防災應變中發揮功效。

出身災區兵庫縣西宮市的演員藤原紀香,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提到:「不管過了幾年,我都不會忘記;每年這一天5點46分,我都會默禱,絕對不會忘記。」

當時才23歲的藤原紀香,從神戶的大學畢業,剛踏上模特兒之路。當天早上從海外出外景回國,在關西機場的電視看到家鄉的慘狀,她搭了一段火車,走了10公里的路,直到隔天才回到自己的家。 她提到:「到處都是煙,我走在鐵道上,聞著刺鼻的瓦斯味,我邊哭邊走,想說父母還活著嗎?朋友和夥伴們還好嗎?大家還能活著見面嗎?」


女星藤原紀香經歷大震,無論過了多久,每年的今天都會默禱。圖/《中央社》

奠下日本21世紀防災體系改革

這次地震也引起了日本對於地震科學、都市建築防震、交通防震的重視,也為日本21世紀的防災應變體系奠下基礎。

地震發生前,阪神附近的斷層未被察覺,一般日本學者認為關西地區不可能有大地震發生,導致該地區缺乏足夠的防範措施和救災系統;特別是神戶周圍有許多交通要道都通過隧道或高架橋,在地震時隧道受損嚴重,影響了搜救速度。且郊區多為不耐震的木造房屋,因此大部分死傷都發生在郊區。

神戶市區更因瓦斯外洩、木造房屋密集、引起快速的連鎖性大火;如神戶市長田區,全部的木造房屋都付之一炬。總計地震引起的損失高達10兆日元。

這場自然災害也對日本政壇造成衝擊。時任首相的社會黨員村山富市於災情的處理上,反應過於遲緩,導致民意支持率大跌。不久社會黨便於各種選舉中接連敗北,而曾經一度失去政權的日本自民黨再度回歸政壇核心。

每一年的今天,日本都有相關悼念活動,甚至建立大量資源,讓人們透過最新的科技,重新再了解、審視這個日本人心裡最慟的災難。神戶新聞更建立了專題網站「阪神.淡路大震災」,設立結合 Google Map 的電子地圖,每一個紅點就是一組照片,對比著當年災後現場與2014年的狀況,讓一代一代的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這個教訓、罹難者的哀悼與對地震防災的意識。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阪神.淡路大震災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