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馬英九:兩岸和解制度化是對中國大陸的第一道防線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馬英九:兩岸和解制度化是對中國大陸的第一道防線

 2014-10-07 19:06
總統馬英九(前右)7日在總統府,接見美國「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訪華團資深研究員、美國防部主管特戰及低密度衝突前首席副助理部長克納西(Seth Cropsey)(前左)等一行。(中央社)
總統馬英九(前右)7日在總統府,接見美國「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訪華團資深研究員、美國防部主管特戰及低密度衝突前首席副助理部長克納西(Seth Cropsey)(前左)等一行。(中央社)

總統馬英九今(7)日表示,兩岸關係和解的制度化是我國與中國大陸的第一道防線,兩岸和解制度化有助於減少武力衝突,改善兩岸關係也同時能改善國際關係。

但他也強調,中華民國在扮演和平締造者角色的同時,從來沒有忽視軍事武力的重要性,因此還繼續向美國採購國內不能生產的防禦性武器,汰換國內的老舊裝備。

馬英九今天在總統府接見美國「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訪華團。哈德遜研究所訪華團由資深研究員、美國防部主管特戰及低密度衝突前首席副助理部長克納西(Seth Cropsey)領隊,團員包括英、美退役將領,或曾任美國防資深官員,背景涵蓋海、空、潛艦、特戰等領域。

馬總統表示,面對中國大陸軍事預算每年以10%、20%成長,如何制定國防戰略是高度重要問題,因此,兩岸關係和解的制度化是我國與中國大陸的第一道防線;第二道防線是國際關係,讓中華民國變成國際上的資產,而不是負債;第三道防線則是建構創新不對稱的軍事力量。

馬總統說,國家安全對我國來說重要性非常高,面對中國大陸軍事方面每一年的預算以10%、20%成長,「我國如何制定國防戰略是高度重要的問題」。

他指出,兩岸關係在過去兩岸分治65年後出現一些顯著的變化,兩岸從軍事衝突、冷戰、到開始交流,台海從戰爭熱點變成和平大道,「我們跟大陸之間第一道防線就是兩岸關係和解的制度化」。

他指出,去年與中國大陸貿易額達1636億美元,兩岸去年往來的人數超過800萬,「任何一方如果片面改變現狀,對雙方來講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兩岸和解交流制度化,減少武力衝突,會有相當的幫助。

馬總統說,第二條防線是國際關係,中華民國努力扮演和平締造者、人道援助提供者、文化交流推動者、新科技及商機創造者和中華文化領航者,在國際社會的存在是資產而不是負債;他說,具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只有22個,但設館國家有50多個,雖然如此,卻有140國給予免簽、落地簽,包括美國,在美國提供37國的免簽禮遇中,中華民國是唯一跟美國沒有邦交的國家。

總統表示,第三道防線是國防軍事力量,戰略是「防衛固守、有效嚇阻」,以創新、不對稱,嚇阻任何軍事衝突,去年推動募兵制,也是希望打造小而精、小而巧、小而強的國防力量,

總統表示,實施這樣的策略後,和中國大陸關係有改善,雙方敵意相對減少,互信相對增加,但這並不表示雙方的關係沒有問題,還是有很多歧見存在,尤其是在國際關係上仍遭遇許多障礙,沒辦法有意義地參與,但比起6年前不能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國際民航組織,「現在都可以做了,參與其他國際活動的頻率也比以前多」。

總統也強調,中華民國在扮演和平締造者角色的同時,從來沒有忽視軍事武力的重要性,因此還繼續向美國採購國內不能生產的防禦性武器,汰換國內的老舊裝備;除了軍售外,我方和美方在安全、政策方面的合作也積極進行,「密切程度是歷來新高」,主要目的希望第三道防線能發揮嚇阻戰爭的作用。

他表示,過去6年和美方達成協議,採購價值183億美元的軍備,這是過去幾十年來最大的採購,其中包括F-16A/B型升級案、P-3C偵察反潛機、30架阿帕契直升機,對於我國各種戰備更新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此外,總統也提到,中華民國積極和美方改善貿易關係,一方面重起雙邊投資協議談判,另外,也希望未來能加入TPP、RCEP,不在亞太地區區域經濟整合的過程中被邊緣化。

總統指出,過去6年有效改善與美國、日本、中國大陸、歐盟、東協的關係,區域關係是60年來最密切,希望這樣的現狀維持,對於我國、對地區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中華民國會繼續目前政策,希望更有效發揮力量,扮演區域和平締造者的角色,盡力幫助國際社會需要幫助的國家。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