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欄】在戰爭中親人被屠殺 你要悲傷下去還是要更勇敢?(二)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欄】在戰爭中親人被屠殺 你要悲傷下去還是要更勇敢?(二)

--從烏克蘭戰爭看沒有任何人能取代你的實存主義

2022-04-24 14:00
實存主義倡導人雅斯培,為德國哲學家和精神病學者。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實存主義倡導人雅斯培,為德國哲學家和精神病學者。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雅斯培思想的發展

如同前述,雅斯培取得國家醫師的資格,在精神科從事醫療。但是雅斯培的活動的中心並不是從事具體治療的醫師,而是以精神病理學者從事研究。將他以精神病理學家所做的研究》加以集大成的,就是他在1913年所發表的《精神病理學總論》。

《精神病理學總論》是採用現象學的胡塞爾的方法與解釋學的狄爾泰的方法。雅斯培從這兩位學者所學到的就是對於精神病的體驗的「描述」。在他的著作《世界觀的心理學》當中,雅斯培記載說:他受到黑格爾、康德、尼采、韋伯的影響。簡單來說,雅斯培從黑格爾學到了「精神」概念,從康德學到了《統制所有認識的「理念」的概念》,從齊克果與尼采學到「實存思想」的構思,亦即:朝向自己存在的意義,而投出自己、企劃自己的實存構思。

他從韋伯身上學到「理想型」(ideal type)的想法,而這個理想型是為了把「世界觀加以分類的基準。

(一)世界觀的心理學

「世界觀的心理學」的主題從其標題的名字就可以知道,是以《探討「世界觀」的「心理學」》為主題。

透過上面的說法,我們就可以了解到,所謂心理學是在當時已經取得普遍認知的自然科學的學問。但是在這本書,雅斯培並沒有採用「哲學」的標題。這請容我們在後面另做敘述。

雅斯培對於他自己所認真思考的真正「哲學」做了如下的敘述:

1.     本來真正應有的面貌之哲學是:「預言的哲學」。

2.     這個哲學會帶給人們《自己會積極相信的世界觀》,會對人們顯示出人生的意義,並清楚地確定「價值」的秩序。

「世界觀的心理學」所以採用「心理學」,而不採用「哲學」為方法的理由是:「心理學」並不能像哲學一樣,對我們顯示出各自人生的「目的」,但它卻可以給我們手段,讓我們透過科學所教導的普遍認知去達成人生的目的。

雅斯培的實存思想是:「在自覺自己的有限性之後,思考我們應該如何活下去呢?」的哲學思想。

(二)雅斯培對於「世界觀的心理學」的反省

後來,雅斯培對於「世界觀的心理學」展開自我批判,而更進一步展開他在哲學上的主要著作《哲學》一書。

1、「世界觀的心理學」的主題是:以心理學這種客觀的學問為手段,來實現我們每一個人要活下去所必須有的知識「世界觀」。

2、在這樣的主題之下,「哲學」是與「心理學」對立的學問。

3、心理學只不過是實現「世界觀」的手段,但是哲學是擔當「預言者」的角色,去規定我們所應該追求的「世界觀」。

根據「世界觀的心理學」,我們應該在活著的當中,要去擁有能夠成為我們指針的知識。而這個主張就成為他在日後所形成的「實存思想」的原型。具體來說,「世界觀的心理學」所追求的是「被哲學化的心理學」,雅斯培就透過反省而自覺到這件事情。

(三)雅斯培哲學中的實存

所謂實存,是德文的「Existenz」,從廣義上來說,是「存在(有⋯)」之意。

在傳統的哲學之用法當中,相對於這個「Existenz」的用語是「Essentia」,這個字是意味著「本質(是⋯)」之意。

因此,所有的東西是由這個「本質」與「存在」所組成的,所以,樹木的根也好,剪紙刀也好,這些事物,我們都可以說它們是「實際存在的」。

但是,雅斯培把「實存」限定在個體的人這種存在上面,他認為「實存」是:覺醒於是個體的自我的人的狀態,換句話說,只有真正自覺到自己是他人所不能取代的存在的人,才是實存。

(四)實存的三個規定

他在《哲學》一書當中,對於實存規定了如下三個要件:

1、實存絕對不會成為客觀

因此,實存是不會成為《把事物客觀化、對象化而加以掌握的自然科學》的對象,也不會成為《以這種科學的認識為模範的科學哲學》之對象。

2、實存是我們思考與行動的根源,我們是以實存為基礎而去思考與行動的。

對於雅斯培來說,實存是不能成為認識的對象的。換句話說,實存哲學是一個哲學,它所追求的是:並不是硬把非對象的實際存在當做對象去加以認識,而是把是自己不是很明確的根據=實存,透過自己的自覺,將之照亮出來。

3、第三個規定是自己是「實存」的意義

所謂實存不只是與自己自身有關,也是透過實存而與「超越者」有關的存在。而所謂「超越者」是《具有超越人的存在之力量的存在者》。實存的人將會被這樣的存在者所支撐起來。當你自覺此事時,你就會被認為是自我本身的一個理想狀態。

(五)「哲學」

    從以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雅斯培是如下在思考著實存:

1.     我們所生存的狀態=實存是不能被當做對像而去加以認識的,我們要自覺到這個實存是被超越自己的力量的「超越者」所支撐的。

2.     透過對這個「超越者」的探究,我們可以去理解實存。

3.     因此,去探究這個「超越者」與「實存」就會成為雅斯培的哲學的課題。

舉例來說,假如我們都具有「1+1=2」的知識。我們會把「有兩顆蘋果」套在這個公式上面而去加以理解。但是假如徹底把這個公式適用在現實所存在的兩個蘋果的話,那麼「1+1」與「兩個蘋果」就不是完全相同之物。

儘管如此,我們會無意識地認為科學的知識是原封不動地顯現出現實。而這就是科學的界限。如此一來,科學無論怎麼說,都只不過是現實的代替之物。「哲學世界的看法」可以說:它就是具有《使我們自覺到這種科學的認識是具有界限》的功能。

當我們能夠自覺到我們對日常世界的看法(科學世界的看法)是假象的時候,那麼,顯示於我們面前的就是:我們的生存方式並不是依存於科學的世界,而會把我們的生存方式的根據要求於《無法解消到世界存在的實存》。

2、第二卷「實存照明」

在第二卷「實存照明」當中,所探討的有「自我」與「實存者們的交往」、「歷史性」、「自由」等等的題目,因此,「實存」絕對不是孤立的,而是在與其他的實存的關係當中被加以顯現出來的。

但是,在這些概念當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極限狀況」。所謂「極限狀況」就是:

1.     使實存自覺自己是有限者,而促使實存者跳躍至超越者。

2、具體來說,「死、煩惱、爭執、罪」等等就被舉出為是「極限狀況」的例子。雅斯培認為這一些是我們無法超越、也無法變化的狀況。

當我們面臨這種「極限狀況」的時候,我們對於自己的有限性會很絕望,同時,我們會將注意力朝向《超越者所支撐的真正的現實》,而回復本來的自我。

3、在第三卷「形而上學」被加以追問的是:超越者是如何對於實存而加以出現呢?而這個追問就會到達:超越的最後階段「密碼解讀」(日文翻譯為「暗號解讀」)。

 換句話說,當我們直接面對「極限狀況」時,我們的意識會變化,而對應於這個變化,所有的事象就會成是「超越者」的「密碼」而被我們加以理解。

雅斯培認為我們在「極限狀況」所碰到的挫折經驗就是「決定性的密碼」。對於這個決定性的密碼,是不可能做任何解釋的。我們只能夠沈默以答。

就這件事情,雅斯培做了如下的敘述:「只是說有存在,就足夠了。關於神性的知識,實在是迷信。但是,挫折的實存是能夠把《超越者極其多重意義的語言》翻譯成極其簡潔的「存在確信」,而真理就是存在於這樣的狀況。」

結論

各位讀者並非出生在歐美的基督教國家,所以對於超越者很容易以基督教的上帝來做說明,但是雅斯培寫過《樞軸時代》(Aachen-Zeit)一書,也寫過《佛陀與龍樹》。

在《樞軸時代》一書當中,他認為西元前500年是人類經驗個人自覺、精神覺醒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就出現了以色列的先知(預言家)、希臘的哲學家、黃河流域的諸子百家與印度的佛陀等。而在《佛陀與龍樹》一書中,他述說了超越者與佛教的緣起的親近性。雖然這個超越者是很難理解的,但是各位都應該會有相同的經驗。當你遇見讓你痛苦而很難解決的事情時,有些人會選擇沉淪,但有些人會越挫越勇,當佛陀在當王子時,祂在城門外面遇見生老病死苦的現象而出家去尋找真實的答案,如果從雅斯培的理論來看,正是他遇見極限狀狀而去尋找超越者,而這就使他發現了一切事象是緣起的、是無我的、所以一切是空的這樣的超越者。

從雅斯培的實存主義的主張,或許各位可以知道一件最重要的事,那就是沒有人可以代替你去死,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自己如何走下去,雅斯培所說的毋寧是說:當人們面臨挫折時,要如何去超越原來的自我。而這就可以看出他與各種宗教的關聯性。如果你是烏克蘭人時,你的家人遭到屠殺,在面臨這種極限狀況時,你就必須好好的去面對自己。而處在和平的我們,也應該看著世界的變局,為自己找出一條堅定的實存之路,讓我們能對台灣與世界做出更為有利的事。(完)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