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巡田水遊記】宜蘭中山公園和獻馘碑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巡田水遊記】宜蘭中山公園和獻馘碑

 2015-04-12 09:34
都市的森林區:宜蘭中山公園入口
都市的森林區:宜蘭中山公園入口

前言:

本系列遊記,以「巡田水」的心情遊宜蘭。

農夫阿伯晨昏身穿蓑衣,頭戴斗笠,肩掛鋤頭,在田畦間走來走去,有時挖開泥堆,讓田裡水流出;有時堆積泥土,堵死流水,讓田園充滿灌水。這種呵護田園的用心,期望作物旺盛的努力,日復一日,並視為慣常,這就是「巡田水」的精神。(系列62)

「宜蘭中山公園」設立於1909年,位於宜蘭市水利局後方,在繁榮熱鬧的市區中,是宜蘭市最早期的休閒場所。歷經多年的整頓和美化,及隔壁宜蘭演藝廳的興建,讓公園內景觀煥然一新,更使得宜蘭市區增添一片清涼的綠意,聽老一輩的人說,早期園內還設置了忠魂碑和婢女擇配喻示碑,可惜光復後已不知去向了。


都市的森林區:宜蘭中山公園

描述 : C:UsersuserPictures圖.jpg
位置圖

【園內設施】

公園內設施有涼亭、噴水池、中山公園建設札記、國父銅像、先總統蔣公銅像、草坪、兒童遊樂區、獻馘碑、忠靈塔、吳振立紀念碑、草地槌球區、休憩區、民眾活動區、水域、健康步道區等等。平日都可看到許多人們常來此地做運動、散步休憩、下棋、玩四色牌、聊天、約會,遍滿整個中山公園,尤其到了下午人潮更多,儼然成為當地人的休閒娛樂中心。宜蘭演藝廳亦在公園內,有許多人常來此做運動、散步休憩及下棋。演藝廰原是廣播電台(民本電台) 所在。電台旁鄰近水池的地方,有溜滑梯的設施是我兒時最喜愛的地方。

現在每天早上,總見一群老人們聚集在大樹下,彈拉著月琴、三弦、大筒弦,隨意的唱起『本地歌仔』,雖然不似職業演員般正式,但一舉手、一投足所流露出的真性情,令人拍案叫好。園裡的長壽俱樂部也常貼有野台歌仔戲的演出公告,是愛好者的最佳指引。

描述 : C:UsersuserPictures提供了一處休閒的好場所.jpg
提供了一處休閒的好場所

【獻馘碑】

宜蘭公園最特殊的是有個獻馘碑,其他地方少見。馘」(音同「果」)所指的是首級之意,以前泰雅族人有「出草」獵取平地漢人及噶瑪蘭領導頭顱的習俗,清朝多次出兵圍剿,卻無功而返,而後在日軍剿撫並施的政策下,泰雅族人不再有「出草」的傳統,因而建立此碑塔,不僅代表長久以來族群從磨擦到和平,也為紀念多位長眠於此的英靈。

以前泰雅人有出草的習俗,所謂『出草』就是下山來獵取漢人或噶瑪蘭人的首級,泰雅人會出草的情況有二:第一是部落有災禍或慶祝活動時,要以貢品來祭拜祖靈,而人頭即是最高貴的貢品,第二是泰雅族的男性表示成年的象徵,即是獵取人頭。泰雅人獵取回的人頭經過處理後,會置放於人頭架上,並每天與人頭對話,對話內容類似祈禱文,主要意思為『我們生前是敵人,死後為朋友,你的靈魂再去找一些同伴來與我們為伴』。到了日治時代,宜蘭廳長覺得此行為過於野蠻,故發動出兵圍剿,泰雅人在不敵的情況下投降,雙方並訂約廢除出草習俗,故泰雅人將一些出草用的番刀、弓箭及獵取的人頭交予日本政府,並由日本政府設碑,將這些東西埋於碑下,故此碑的涵義,也可代表漢人、泰雅人與噶瑪蘭人的和平對待相處,立碑人皆為當時地方士紳或秀才、舉人。

描述 : C:UsersuserPictures宜蘭中山公園獻馘碑.jpg
宜蘭中山公園獻馘碑

在宜蘭市中山公園內的東南側角落,矗立一座造形特殊而又典雅的石砌碑,碑體下方刻著設立此碑的緣由,上方則有「獻馘碑」三個大篆字;它靜靜地矗立在那裡,已有近百年的歲月了,見證了一段從戰爭到和平的歷史,此碑是為安埋無主孤魂的納骨塔,目的是為了紀念開蘭初期被原住民所殺害的漢人,足見人們慎終追遠的精神。

據碑上記載,宜蘭高山上的原住民族泰雅人,曾有出草獵首的習俗,自吳沙入墾蘭地後,更以種種原因,常與漢人發生衝突,清朝數次派兵徵討,總是徒勞無功。到了日治時期,日本勢力進入山地,泰雅人雖奮力抵抗,但仍屈服於強兵利器之下,被迫遷離深山的祖居地,搬至靠近平地的地方,形成新部落。頭目獻出武器和獵獲的頭骨,從此革除出草獵首的傳統,並誓言與其他族群和平相處。在明治四十二年三月,興建了這座形制頗為特殊的獻馘碑納骨塔,塔下深埋泰雅人所獻出的武器、與所馘獵的頭骨,又稱「首塚」。。因此過去常有人來此碑前,焚香祝禱,祈求開蘭英靈保佑,和平長駐人間。


忠靈塔

【忠靈塔碑]

1936年由武營遷來,正面為「忠靈塔」三次,立碑者署名為台灣軍司令官陸軍中將柳川平助。 碑背面刻有文字「改修由來」,落款日期為昭和十一年八月。 忠靈塔碑現況為局部遭受破壞。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於該址立有解說牌。


地方人士集資將人頭骨葬於此地,並立碑紀念。 這是過去日軍通訊中心,也是我國小時要上去升旗的升旗台,我無知賤踏他們,珼在想來有點毛毛。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