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為什麼「呷」(食)的正字是「吃」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為什麼「呷」(食)的正字是「吃」

 退休化學家,歴仼教授研究員及文獻編譯 2015-07-05 15:20
民意論壇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對話平台,無論是社會現象、公共議題、生活文化... 或是對民報的建言,皆歡迎投稿。恕不提供稿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
投稿信箱: twmingbo@gmail.com
我要投稿

適逢貴報【食安論壇】,又於一週前接到僑日學者許極燉教授一論文,談及台語「食」的白話同義口語[tsia8]/[chia8],屢見於報章雜誌假借國語音「甲」字,擬音字為「呷」之謬誤。筆者不久以前從音聲學(phonology)的觀點,推理它的正字是「吃」。

「吃」是簡單的形聲字從口,乞音,如一系形聲字:乞吃汔迄訖(居乙切,即帶入聲[khìt])。

台語常用字「乞丐」叫做「乞吃」[khit-tsia],又在台北俚語「口吃」(英語stutter,日語叫どもる/domoru)一例,市井小巿民把它用口語擬音,動物形象化叫[啼猴],此正字就是漢語的文語倒置「吃口」[khit-kau],有時用動詞 /tih8/,正音應是[khìt]/ [khit3],「乞吃」的/khìt/就是。

言歸正題,為何 /tsia/ 或 /chia/ 的正字是「吃」呢?日語「吃」常用同義字「喫」發音[ket]或[kit]如「喫茶」,近台語文讀音[khit]如上說明。[吃]口語相近同為舌面音的口語「赤」,如「赤色」或「赤十字社」,或是「刺」,如「刺字」(赤青),又潑婦台語叫 /刺查某/ 或 「刺仔姆」。「吃」「赤」「彳」字國語(中國普通話)同音,又比照非捲舌音「刺」[ㄘ]略異。故台語「吃、赤、刺」三字白話同音,只是舌面音[ts]、[tsh]推移微變就是,如注音符號ㄗㄘㄙ(漢語拼音z、c、s)的同列音律。再從語音變化的常規[k]顎音化(palatalization)為[ch]或[ts]的例子為證:漢語古音「家」、「加」等字的 ka > chia 變今音普通話,德語教堂 Kirche 變英語 church,說明為何「吃」的文白變化 [khit]變音為[chia]/[tsia]的道理。 台語硏究前輩許教授推測「吃」的白話音為[khùe],在下以為[khùe]是「膾」或「噲」的引伸詞意,台語「會計」[khúe-khé]同音系就是。尚望同好賛同或指正。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