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一早就在廚房忙著做封仔雞,這是丈夫的家傳菜,他也不斷的進出廚房交代一些烹煮的細節,「這要燉一整天哪」丈夫喃喃自語的說著。
他們是1947年的仕紳家庭,這對夫妻從早就忙著燉煮封仔雞,等著晚上在外地讀書與在南洋打仗的兒子們回家吃飯,他們的心情就像封仔雞一樣,要燉上一整天。
晚上全家終於團圓,封仔雞才上桌,兒子的朋友們急促的敲門來通風報信,阿兵哥要來捉人了,兒子們急速離開,父親不肯走,他說:「我要跟政府講道理,恁政府不能這樣做,民眾會反,不是沒道理的…..」。父親向母親再說:「之前在日治時期 是可以跟日本政府講道理的」,才說完,國民黨的阿兵哥就破門進來捉走父親,桌上那碗封仔雞還在冒著熱氣…...。
這是1947年228事件後,國民黨在清鄉捉人的真實事件。
「我不想太強調228事件後,人民的受難或驚恐,而是想描寫台灣當年的年輕人是怎麼走過動盪的大時代,怎麼面對家庭的衝突、愛情的無奈,時代跟命運是無法抵抗的」。將在十二月二十六日公共電視首播的<燦爛時光>編劇鄭心媚說,故事是以228當年的年輕人為故事主軸。
鄭心媚說,導演鄭文堂一直想拍228的故事,今年找她寫好大綱後,開始找商業電視台送件合作,但沒人想播,電視台說你拍偶像劇OK,但這個題材他們不想碰,最後找到公視。<燦爛時光>不是紀錄片,也不是商業片,而是設定打動年輕人的通俗劇情片。前十集是寫228事件前後的故事,後十集是中壢事件、美麗島的故事。
<燦爛時光>就是串連起台灣爭取民主自由的歷史軌跡,以二二八、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為時代背景,詳細描繪當時參與抗爭、以及政治受難者的生活,一點一滴回復台灣早期的樣貌。透過戲劇,除了讓年輕一代理解台灣歷史外,更希望讓大家理解,政治受難者除了悲情,更多的其實是青春熱血以及對理想的堅持。
出生在1976年的鄭心媚對於228、美麗島事件是陌生的,為了寫這劇本,她大量搜尋閱讀228的口述歷史,「我想要知道當時人的生活細節,例如失業人的怎麼找工作,常民平時吃什麼? 娛樂是什麼?一般的史料很少看過,只有口述歷史會提到一點。」鄭心媚表示,食物是聯繫台灣人感情最重要的一樣東西,用家傳菜來凝聚家族的心與力量,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劇本中寫了很多用食物帶出場景的劇情。台灣的歷史不能被抹滅,現在台灣幾乎看不到時代劇,因為沒有收視率,觀眾反而只觀看日本時代劇,一個國家沒有歷史就完蛋了;這部戲劇混雜台語、日語和泰雅語,希望原汁原味回復早期台灣樣貌,角色間的情感糾葛和對理想的熱情,很希望傳遞給觀眾了解。
傳統的台灣女性,是堅毅的,有自己的想法,有強烈的女性主義在內心,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中,男人被莫名的捉走後,撐起家庭的力量,都是來自台灣女人。鄭心媚說:「過去台灣的影視作品,很多都在講述眷村的故事,但從台灣人觀點出發的故事,在流行影視文化是很少的。真的沒人要看嗎? 我不相信沒人要看,而是沒人要播。我要證明,沒人要播不代表沒人要看,我不相信台灣人不關心以前發生過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