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已正式宣誓就職,其在參選以來的許多政策宣示也必須逐一接受美國選民的檢驗。在使美國再次壯大的基礎上,川普提出:(1)減稅;(2)減少聯邦政府管制措施;(3)降低能源成本;以及(4)消除貿易赤字等四大經濟政策。其中,消除貿易赤字是最為受到世界各國關心的。消除貿易赤字的作法包含提高進口關稅、課徵平衡稅 (countervailing duty) 已達到公平貿易、重視雙邊而非多邊的貿易談判與不允許貿易對手國操控匯率等不利美國利益的方式。
事實上,川普所提的許多方式多已是現今美國政府已有的作法,包含其要求製造業從回美國也與歐巴馬前總統是一樣的。只不過在政策宣示或做法上,可能會更激烈。
川普當選後,已有許多企業也紛紛表態支持製造業可以移回美國生產。例如,軟體銀行 (SoftBank) 執行長孫正義與川普見面時也提出將與鴻海攜手投資美國達70億美元;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也表示要為美國帶來100萬個就業機會;通用GM汽車也表示要在美國新增10億美元投資與計劃把數千個關於資訊技術的海外工作職位移回美國。通用汽車宣稱,把這些工作職位和公司在美國工廠投資計劃相關的1500個新增工作崗位加在一起,共將新增7千個就業機會。
然而,工廠的移動並非如此簡單,特別是對以代工生產為主的廠商而言,他們對工資的變化是最敏感的。這從台灣近期提高基本工資與一例一休所引發的資方團體不滿聲浪即可窺知一二。因此,有意願回到美國投資的廠商絕對不是需要大量低廉勞力的廠商。換言之,可以以機器替代人力生產的廠商移回美國的機會是比較高的。
美國優先的經貿政策,就業率不可能降低
除了勞動成本外,廠商的生產成本還包含能源成本與環境成本。就能源成本而言,若美國頁岩油的開採成本可以降低,則美國的石油供給也會變多,進而降低美國的石油價格。此時,美國的發電成本也會降低,這對資本密集或以機器人代替勞工的廠商而言,絕對是利多。就環境成本而言,川普競選期間對於「巴黎氣候協定」是持否定態度的,雖然其當選後的態度轉趨保守。但是,我們可以大膽預期,商人出身的他對於環境的要求應該不會太多嚴格。這對許多污染較嚴重的重化工業也是福音。可惜的是,上述吸引廠商回留美國的原因,都不會導致就業普遍性的增加。美國擁有全世界一流的人才是無庸置疑的,這些人無論川普是否當選,都繼續工作。但對於長期失業的美國勞工,他們希望製造業回流美國可以壯大美國的夢想,恐怕不容易實現。當然,若製造業可以帶動服務業的發展,就業也必然會增加。
除了美國就業問題外,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關係也是受到全球矚目的。本月17日於瑞士舉行的2017世界經濟論壇(WEF),所關心的問題包含重塑全球合作、振興經濟增長、改革市場機制和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等四大挑戰。上述議題與美國總統川普在貿易政策與匯率上逼迫貿易夥伴國應遷就或配合其壯大美國的利益,是有所衝突的。然而,對於身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而言,其國家主席習近平於WEF致詞時表示:「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和反全球化主義抬頭,不利全球經濟緊密合作。」身為世界工廠廠長這番談話的確符合中國利益,但也顯示美、中二國間的經濟衝突是非常巨大的。
在許多國家的經濟成長也逐步趨緩甚至下滑之際,包含台灣在內的每個國家都努力想讓自己變的更好。要讓自己國家變好的前提,可能需要把工廠的存貨去化,亦即超額產能的現象還是必須優先解決。如同高品質的台灣製產品仍會面對中國產品的殺價競爭一樣,若超額產能的問題無解,則回流美國的製造業競爭力仍贏不了這些亞洲國家,即使產品品質可能較好。不管美國是否會再次壯大,在川普的經濟政策下,可以肯定的是,美國的就業人數沒有降低的可能。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