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訪一/秋惠文庫結束營業 林于昉:頗有寂寥之心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訪一/秋惠文庫結束營業 林于昉:頗有寂寥之心

 2017-09-30 22:13
收藏大量台灣文物的私人展館「秋惠文庫」今(30)日最後一天營業。圖/郭文宏攝
收藏大量台灣文物的私人展館「秋惠文庫」今(30)日最後一天營業。圖/郭文宏攝

「關掉秋惠文庫,我有點『寂廖之心』,日本話叫『さびしい』,當年我的牙科診所結束時,『寂廖之心』還沒這麼深」,收藏大量台灣文物的私人展館「秋惠文庫」今(30)日最後一天營業,館長林于昉接受《民報》專訪時悠悠訴說,「這個世界那麼多牙醫,不缺我一個,可是這個館,台灣沒有幾個」,結束營業的心情,就像在看夕陽西下,雖然身旁有個人,但還是覺得「さびしい」…….

「取名秋惠文庫,是為紀念父親林『秋』江和母親陳淑『惠』,各取一字」,林于昉說明,「文庫」就是文物的倉庫,很多收藏家的堂號叫「XX閣」、「XX堂」,他想取一個跟別人不一樣的名字,稱為「文庫」,很多人以為是書店,其實就是「文」物的倉「庫」之意。

「我在日本念書時,其實對這完全不熟」,林于昉談及設立「秋惠文庫」的初衷時表示,他旅日歸國後,常有外國朋友來訪,會想看看台灣的本土文物,「他們不會想來台灣看莫內展」,但卻找不到專業的台灣歷史展館,「故宮」當然值得看,是很重要的收藏單位,但故宮作為台灣博物館的領頭羊,卻只在2千年陳水扁前總統上任後辦過一次台灣文物展,老實說,故宮和我們的常民文化沒有什麼關係,澳門博物館、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等,都會展示自己的歷史及族群,但台北沒有,我們還是需要一個「在地的博物館」。

「二二八的文物,竟然可以在跳蚤市場買到」,當他開始接觸這些文物時,發現很多應該收藏在博物館的文物,竟然在跳蚤市場就可以買到,就表示我們對這些文物完全不重視,台灣還有很多很漂亮的文物,但卻從來沒有被展示過,「我是四年級,60多歲了,我們這一代都不知道台灣有這麼漂亮的珍寶,更遑論年輕人」,於是他開始收藏,然後越收越多。


「這個世界那麼多牙醫,不缺我一個,可是這個館,台灣沒有幾個」,林于昉悠悠訴說結束營業的心情。圖/郭文宏

林于昉強調,「我們所有的文物,都跟台灣有關,雖然不是很高級的古董,但是真正在台灣的文化所形塑出來的文物」,即使是日本人留下來的,如他收藏的一個日本時代的神龕,是日本推行皇民化運動時,要台灣人改信日本神道,雖然是日本的神道、日本宗教的精神,但一看就知道是台灣式的神龕,因日本的神龕屋頂是直的,而這個屋頂翹起來是閩南式的,是台灣的東西。


日本神龕的屋頂是直的,而這個屋頂翹起來是閩南式的。圖/郭文宏

他又指著一塊招牌舉例「裕春金物店」,「金物店」就是五金行,這是日本時代的招牌,但下面寫的都是台灣話「敲刀」(剪刀)、「鋸仔」、「斧頭」,即使100年後,還是一看就知道是日本統治時代的招牌,但這是台灣特有的,以後也不會再有了,雖然沒辦法和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上看三億的宋朝「汝窯」相比,但有其歷史地位,是需要被保留的東西,有些急統者去破壞一些東西,不管你的想法如何,其實都該被保留。


日本時代的招牌「裕春金物店」(五金行),但下面寫的都是台灣話,是台灣特有的文物。圖/郭文宏

有人問,是不是有什麼壓力?為什麼要結束營業?林于昉表示,其實也不是突然宣布,在前幾個月就想好了,「我們這邊做了7年多,從來沒有賺過錢,但這對我們不造成壓力,因為房子是我們自己的」,但家人對房子另有考量,若要到外面租屋,每個月可能要多支出10萬元以上,雖說是自己的興趣,但7年也差不多了,有些事也不能做一輩子。

林于昉說,數萬件收藏品,從明鄭時期迄今的古文書、古地圖、老海報、老相片、歷史文獻、民俗文物等,「大概有花到1億元」,全靠他和店長二人整理,「很頭痛」,這次是真的下決心要「關起門」來整理,重點是文物的去向,也有很多人要來買,可是他都沒有答應,因為不希望文物散掉,「一張海報和100張海報的力量不一樣」,「秋惠文庫」從「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時就開始支持、聯絡,接下來會和博物館合作,一部分寄藏,一部分會捐贈,「也許5年、10年才會拿出來展一次,但目前就是這樣」。


為紀念父親林「秋」江、母親陳淑「惠」,林于昉館長以父母之名設立「秋惠文庫」。圖/郭文宏

【相關報導】

專訪二/政府該做的事!林于昉:總統府當台博館最好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