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上任後,文化建設有什麼興革規劃?提出什麼願景或展望?頗令人矚目。文化部今(24)日召開「部長就任及施政說明」記者會,鄭麗君部長介紹兩位政務次長:楊子葆、丁曉菁,並就未來施政規劃提出說明。
文化部的施政規劃,以「厚植文化力,帶動文化參與」為核心理念,並提出五大施政主軸:第一是「再造文化治理、建構藝術自由支持體系」,第二是「連結與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第三是「深化社區營造,發揚生活『所在』的在地文化」,第四是「以提升文化內涵來提振文化經濟」,第五是「開展文化未來新篇」。前四項內容都相當具體,第五項似乎浮泛,未見解釋。
文化部解釋:第一項「再造文化治理、建構藝術自由支持體系」,將計畫召開全國文化會議,匯集意見,一年內制定文化基本法。建請行政院設置文化會報,建立文化施政跨部會協調機制。研擬組織再造,以提升文化施政科技能量、透過專業中介組織推動藝文發展。以「文化教育計畫」和「高齡人口文化近用計畫」提升文化參與。強化國家級演藝場館設備與研發策劃能量,並盤點中小型演藝場館,提升專業,媒介團隊進駐演出。建構藝術史料的典藏、研究與詮釋體系,並整建數位平台。
第二項「連結與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建立從國家到地方的文化保存整體政策,落實文化保存於民眾生活。再造歷史現場──將有形文化資產納入國家整體空間治理架構,以大型計畫「歷史與文化資產維護發展」(第三期)為基礎,帶動城鄉風貌再發展;並推動傳統表演藝術、工藝美術、口述傳統、民俗節慶等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與再生。以「國民記憶庫」為統籌,盤整大量的地方文史研究資料,鼓勵民眾書寫故事。系統化整合公私立博物館資源,支援地方文化空間成為社區MLA(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
第三項「深化社區營造,發揚生活『所在』的在地文化」:重視以在地知識為主體的地方學,建構地方知識學習網絡。串連各種地方組織與產業,作為在地文化種子的培力教學平台,鼓勵青年留鄉與回鄉。結合政府、企業、社企等,堅實化在地社區組織。
第四項「以提升文化內涵來提振文化經濟」:儘速完成文創院設置條例立法,並研擬新設中介組織,作為文化產業的扶植機制;建立跨部會文化經濟平台,並每年提出文化經濟的發展策略。以補助和投資雙軌資金,扶植影視音產業;與地方政府合作拓展國片院線、擴大國片通路;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合作,提升本國自製節目的能見度;增加中小型的流行音樂演出場地;加速電影中心與片庫興建,推動人才培育與提升產製質量的影視基地,強化公廣集團角色。以國家漫畫及動畫博物館園區與漫畫基地,作為ACG產業研發、展售作品、跨域合作的平台。從鼓勵閱讀、促進跨域應用、強化數位發展、拓展海外華語市場等面向提振出版產業。建構「文化實驗室」,提供年輕創作者低門檻的創作與展演空間。以「國家品牌運動」提升產業附加價值,並整合區域文化資源,打造「台灣文化路徑」,發展文化觀光。
值得注意的是,攸關轉型正義工作甚鉅的「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並未見於上述施政計畫。基本上,馬政府將國家人權博物館(目前還在籌備階段)設於文化部底下,變成三級機構,本就是一項奇怪安排,出於特殊政治考量,削弱它在轉型正義所應扮演的積極角色。文化部這次沒提到國家人權博物館,如果不是出於漠視或忽略轉型正義,就是暗示該館將不再由文化部管理,而可能改隸或升級。但改隸到哪個單位?怎麼升級?如何再定位?恐怕又是一大問題。
負責以上浩大工程的兩位次長:楊子葆長於工程、外交等領域,曾擔任鼎漢國際工程顧問公司總工程師、台北捷運公司顧問、新竹市副市長、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外交部政務次長、中華航空公司公關部副總經理等職,著有城市文化與美學專書多本。未來將主理台北機廠等大型文化資產保存活化、文創聚落和五大文創園區發展、國際合作與文化外交等各項工作。
丁曉菁是資深媒體人,曾在壹傳媒、民視、公視服務,長期參與紀錄片的企劃與製作,嫻熟國內影視產業。未來將主理出版產業與影視音產業的發展及跨域合作、文化科技的長期發展策略與施政推動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