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是有機體,它隨時代而演進,在它的目標、定位及組織文化各方面,必須要隨時朝永續的路前進,並隨著時代的內外情勢進化。尤其第二次政黨輪替之後,台灣正式進入大改革的時代,社會各層面人民都殷切的期待蔡總統領導改革,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最少也要將國家導向正常化的道路。
改革必須由組織的文化切入,借助外在的多元文化,結合現有的定位,才能創造新能量。因此用人的條件必須由組織的定位切入尋求適當的人才來出任領導人,不可勉強因人設事,而不在意組織的發展生機,意即不能犧牲組織的需求去配合人才的選用。
社會需要組織發揮功能、造福社會,因為組織的資源及其聲望地位遠大於個人。社會需要組織隨時發揮功能,領導人的英明顯然是較為次要的。因此建設一個國家要從典章制度做起,領導菁英的培養也就水到渠成。這裡面當然要考慮適才適所,領導菁英需要歷練,但若將有才能之人放在不適當的組織或不對的時空,極有可能是導致組織無法有效貢獻社會,更有可能折損了可用之才,對社會及個人都是損失。
最近媒體一直評論蔡政府用了「老藍男」為部會首長或公營事業負責人,這是媒體誤導社會大眾用人策略最大的迷失,因為從這個角度來評論人才的選用,對改造組織,及建設國家似乎沒有切中要害。再說「老」這個論點,最近世界衛生組織依現代人健康活力最新定義66歲到79歲為「中年人」來看,其實先進社會的國家如美國約30年前就開始注意到「年齡」也是人權歧視的一項不當指標,因而絕大部分的組織在用人唯才的要求下,已經悄悄的消除了強迫退休年齡,而只有可退休之最少年資之規定。最近這些年來,在應徵工作的個人履歷表及找人之廣告中,年齡欄已經消失了。
至於藍與綠這類無法清楚定義的意識形態,在正常的社會氛圍裡其實也是錯誤的命題,雖然我們社會大眾已經被困其中超過20年。其實通稱的藍綠陣營不如講明政黨屬性,例如國民黨、民進黨或其他政黨分界較為妥適。至於男女平權,則是現代文明追求了甚久的人權趨勢,是普世價值,應以法律推動,社會才能進步。
我們不應以「老藍男」來討論適才適所及用人唯才,那麼我們要如何落實民主政治呢?民主政治就是政黨責任政治,所以政黨有政綱,至少每次總統大選要修正一次並以總統候選人為代表來說明政綱以取得人民選票支持,並將此黨綱視為對選民承諾,執政時必須兌現。新政府組閣,任命政務官就是代表執政黨的執政團隊,他們必須與總統一起為責任政治負責,執政成敗不是政務官個人之成敗而已,它更是執政黨的成敗,二年後就會受到嚴格選票的檢驗。這是團隊的成敗,不是個人能夠以下台為政策負責就可以了事。
在內閣制的執政團隊是由國會議員來擔任。每個部會首長都要為他的政黨負責,更要為他們個人下次選舉負責,這是與我們目前的總統制有所不同之處。我們政務官可以是無黨籍的社會菁英,他們也的確為他們的理想、政策負責,只是有可能害苦了執政黨。成的時候菁英部長獲得掌聲,敗的時候部長下台回專業領域工作,但執政黨聲望賠了進去,社會所蒙受的損失,只能把責任算在執政黨身上,這種執政方式失敗的風險應該是比內閣制的方式來得大的。
但是我們還是應該廣用社會菁英,但必須適才適所,也許政策幕僚組織或智庫是一個好的安排。當然我們的決策文化要建立,勇敢地拋棄威權及用小圈圈的決策方式,台灣民主已經到開放政府的時候了,請給我們人民最好的制度及公僕。
專欄、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