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花蓮的土壤會黏人。」是說花蓮大山大水,風景如畫,有如人間天堂,既來之,則留連忘返,樂不思蜀矣。
有句話說:「有千里蓴羹,但未下鹽豉耳」,這講的是《世說新語》裡記載有處叫「千里湖」的地方,那裡有著一種蓴菜做的羮湯(或稱「蒓羮」),不用鹽豉調味就「夭壽好吃」,古詩云:「百年蓬鬢關心切,千里蓴羹與願違」是表達出生在該地,出外打拼後思念家鄉美味的意思。
土會黏人,食物會令人懷念,在花蓮有味「黄金蜆」,蜆者台語漢字寫成蜊,讀成lâ,我們說:「一兼兩顧,摸蜊仔兼洗褲」,其實應捨蛤,而以蜊來替代。
台灣蜊的養殖分佈在桃園、彰化、雲林縣,而以花蓮的壽豐、玉里鄉因地處中央山脈和海岸海脈的縱谷之間,水質純淨,係沙礫之間湧出的的活水,竟養出一顆顆肉質肥美,且外觀呈金黄色澤,閃閃發光,乃稱「黄金蜆」。
大體來說,台灣所產的河蜆主要有四種:即台灣蜆、花蜆、大蜆和紅樹蜆,其中花蜆、大蜆曾經在淡水河出現過,但因生存環璄遭到嚴重污染,該處幾已絕跡,事實上,咱們一般通稱的蜊仔,在英文裡即名為freshwater clam,少了潔淨的條件,便不容易生存。
立川漁場的黄金蜆
河蜆生長於小河川、養殖池塘及湖沼裡,平均生產期約為7-8個月,傳統的養殖方法是將雌雄同體的河蜆撈起置於蔭涼處,然後放進養殖池中,啓動水車,運用水流及溫差使受刺激而排卵受精, 生出的苗蜆浮游於水中,捕食微生物成長。
所謂的傳統養殖法已有40多年的歷史,方法是讓養殖雞鴨等禽畜的廢水醱酵產生微生物,再來餵養蜊仔,這一套方法養殖出來的蜊仔常出現黑濁的外殻顏色且會脫皮,賣相不佳,後來花蓮縣玉里鎮有位機車行黑手出生轉行養殖的連富本,向國內大學的養殖專家教授請益,因應生物科技的進步,改採米糠、豆粉、飼料、活菌等高級穀物來培養綠藻成為飼料,如此這般長出的蜊外表呈現金黄色澤,而且為了加強造殻效果在池中舖陳麥飯石來強化黄金蜆的造殻效果。
我有一回陪同前內政部長余政憲來到壽豐的立川漁場,當時壽豐鄉長張懷文也來陪同參觀。壽豐鄉近年來成為東部的新興的觀光區域,因為風景秀麗,被納入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除了立川漁場外,遠雄海洋公園、鯉魚潭、理想大地渡假飯店、雲山水自然生態農莊等皆為新亮點。我來花蓮也經常入住友人開設的小熊森林民宿,然後到處走訪,其實壽豐早期為阿美族的活動區域,漢人入墾始於明永曆年間,日治時期,總督府為鼓勵日本人移民,設立豐田村、林田村二移民村,組成「壽役農莊」,於1920年設置「壽區」,復於1937年改設為「壽庄」,屬花蓮港廳花蓮郡管轄,戰後取「壽」及「豐田」,改名「壽豐」,改制為花蓮縣壽豐鄉至今。
立川漁場被譽為「黄金蜆的家」,由蔡志峰等四兄弟所經營,其父本為雲林人蔡有進,三十餘年前移來花蓮定居,決定立足於川流之間,故名「立川」,從養豬隻到涉足水產養殖,精益求精,且規劃流水式大面積養殖,促使養殖黃金蜆的單位產量提昇許多,遂獲獎無數,如今規模驚人,佔地50多公頃,還將漁場設計成一個共生系統,不只黄金蜆而已,鰻魚、貴妃魚、台灣鯛、香魚、珍珠石斑等均有豐盛的收成。
余政憲曾任台糖董事長,當時台糖出過一款蜆精,就是以花蓮的黄金蜆為大宗貨源,現在蜆之為用大矣哉,蜆錠、蜆丸也有了產品,更有休閑漁場下水摸蜊,總體規模還真是摸蜊兼洗褲呢。
用手機拍得影像分享: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