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林鐘雄經濟特別專欄】解析「能源價格合理化」(二)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林鐘雄經濟特別專欄】解析「能源價格合理化」(二)

 2014-09-11 10:30
台灣的電價結構又複雜無比,在如此複雜的電價結構下,台電可以從中任意動手腳來變更實際的「平均電價」,而不必擔心會被追查出來。(網路資料翻攝)
台灣的電價結構又複雜無比,在如此複雜的電價結構下,台電可以從中任意動手腳來變更實際的「平均電價」,而不必擔心會被追查出來。(網路資料翻攝)

前文《解析能源價格合理化(一)》已說明:以「充分反映成本」原則,來浮動調整油價與電價,並不等同於「能源價格合理化」。本文將進一步來解析:以「充分反映成本」原則,來浮動調整油價與電價的黑箱作業問題。

(一)「浮動油價公式」的黑箱作業

馬政府所推動的「浮動油價機制」,不僅浮動的方式及運作不夠透明公開,「浮動油價計算公式」更是「黑箱作業」、問題重重。該公式不但以變動基期而非固定基期調價,導致漲多跌少,而且中油效率不彰的情況也被掩蓋掉(例如中油購油成本偏高,每年比台塑化公司多100億元,是否涉及可疑的採購弊端?),甚至將中油經營效率不佳的「無效率成本」完全轉嫁給消費者。目前的「浮動油價計算公式」等於授權中油黑箱變動油價,保障其無論經營績效再差都可穩賺不賠。

目前油價每周調整一次,而中油向國際購買原油約七成是長期合約購買、三成是現貨市場購買,當油價持續上漲時,期約購買那部分的油價其實沒有漲,但中油將其跟著現貨購買部分一起漲。何況中油不是每周購油,而是一、二個月才買一次。如果每月購油一次,則第一周隨國際原油上漲而調漲還有些道理,但第二、三、四周再調漲就完全沒道理了,因為其購油成本發生在第一周,並沒有隨之後現貨市場的油價上漲而增加。雖然中油曾辯稱,所謂期約,只是保證量,並不保證價格,其價格是依每個月裝船時當月的現貨平均價格來決定。這就表示中油的確不是每周購油,而是至少一個月才購油一次。那麼,期約購買的部分是一個月的量一次價格,隨著第二、三、四周現貨價再調漲就是不合理的多漲。

至於馬政府再三強調,我國油價無論如何調漲,仍以「維持亞鄰競爭國家最低」為上限,也不是事實。根據中油公司年報的資料計算,我們發現2010與2011年中油每公升汽油的產值分別為18.59元與22.5元,而其內銷價格為26.47元與28.54元,外銷價格則為17.05元與21.9元;外銷價格比內銷價格少了9.42元與6.64元,外銷價僅為內銷價的64.4%與76.7%,顯然是「以內銷補貼外銷」。柴油的情況也類似。此一現象完全刺破了所謂「維持亞鄰競爭國家最低油價」的美麗謊言。

中油雖辯稱外銷油品的品質較差,故其價格較低。但可信嗎?在國際市場上真能以品質較差的產品來與人競爭嗎?就算真的品質稍差一些,價差會高達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嗎?其煉製成本有差那麼多嗎?事實上,是因為外銷價格是由國際市場所決定,在國際市場上中油公司沒有定價的能力,只是一個市場價格的接受者,無法將其增加的購油成本轉嫁給買方。而國內市場是由中油與台塑化公司聯合壟斷,內銷價格幾乎是由中油一手決定(台塑化跟進),故中油可以吃定國內消費者,將其增加的購油成本藉由油品漲價而完全、甚至超額轉嫁給買方,對國內消費者大肆剝皮,來彌補其本身經營不善的虧損黑洞,還能轉虧為盈,且讓台塑化公司跟著賺得荷包滿滿。而如此「以內銷補貼外銷」的國內外價格之大幅差異,更足以反映出以「充分反映成本」原則來浮動調整油價的不合理。

(二)「浮動電價公式」將成超級大黑箱

在電價方面,馬政府說,我國電價比其他國家低,造成用電的浪費,有違「節能減碳」的政策目標,電價也低於發電成本,造成台電虧損累累,實在不合理,必須「尊重市場」,大幅調漲電價,使電價合理化,以充分反映成本。其實,大幅調漲電價的原因,只是為了彌補台電虧損累累的大黑洞,但馬政府卻拿一些不相干,甚至相互矛盾的說詞,來作為電價非漲不可的理由,企圖掩蓋造成台電虧損累累的原因,社會大眾是很難接受的。特別是,2008年與2012年兩次油電雙漲,都造成台灣經濟「停滯膨脹」(stagflation),「痛苦指數」(通貨膨脹率加失業率)飆升,創下1981年以來的最高紀錄,人民痛苦不堪、怨聲載道。

如果我國電價真的比其他國家低,造成用電的浪費,有違「節能減碳」的政策目標,馬政府要採取「以價制量」的政策來調漲電價,以達成「節能減碳」的政策目標,那麼,就必須先看看我們的電力需求的價格彈性是不是很大(富有彈性)。若電力需求的價格彈性很小,調漲電價後,用電量減少不多,則「以價制量」政策就很難達成「節能減碳」的政策目標;反之,若電力需求的價格彈性很大,調漲電價後,用電量大幅降低,則「以價制量」政策就比較容易達成「節能減碳」的政策目標。然而,如果「以價制量」政策可以達成「節能減碳」的政策目標,就表示電力需求的價格彈性很大,用電量大幅降低,台電的總收入會大幅縮水,台電的虧損黑洞會更擴大。這顯然與藉由調漲電價來彌補台電虧損黑洞的目標相互矛盾。在台灣,短期電力需求的價格彈性是很小的,所以才能藉由調漲電價來彌補台電的虧損黑洞,但這顯然無助於「節能減碳」。

台電是我國電力市場的獨占公司,既獨買又獨賣。一個獨占公司為何會連年虧損?造成台電虧損的因素很多,而其中最主要的應是過度浪費的投資、工程計畫與採購的弊端(如核四廠的諸多弊案、輸電系統工程的弊端、購煤弊案、向民營電廠購電的利益輸送問題等),以及電廠設備老舊發電效率低。台電過度浪費的投資,可由偏高的電力備用容量率反映出來。自2008年以來,每年備用容量率都超過20%,電廠產能利用率都低於六成。而超過10%以上的電力備用容量率的電力投資,就是浪費的投資,尤其是投資於大型電廠(如核能電廠)的浪費更大。

依台電的定義,所謂備用容量是指系統規劃淨尖峰能力(裝置容量扣除電廠自用電後之最大出力)與系統小時尖峰負載(一年中某一天某一小時最高峰用電量)之差;而備用容量率則是指備用容量占系統小時尖峰負載的比率。這些備用發電容量,是為了因應在用電高峰期間用電需求突然大增,或萬一電力系統中某些機組發生意外事故,致無法發電時,作為備胎之用。筆者一向主張,如以台灣電力系統中3個最大的獨立機組的裝置容量占全系統的比重作為「合理的備用容量率」(若一部機組發生意外而出狀況的機率為萬分之一,則3部機組同時出狀況的機率為兆分之一,趨近於零),則8%~10%的備用容量率已是綽綽有餘,超過10%將造成電力投資的資源浪費。2012年4月日本電力系統協議會(Electric Power System Council of Japan)估算出,日本九大電力公司必要備用容量率亦為8%~10%。其考量因素為偶發的供電能力與負載需求變動7%左右(包括(1)發電機組非計畫性停機,(2)枯水,(3)短期負載突升),以及持續負載變動(景氣循環變動,負載增加與基期值產生偏差)約1~3%。

近年來,台灣的電力市場一直是處於大量供給超過需求的狀態,在2009、2010、2011與2012年的電力備用容量率分別高達28.1%、23.4%、20.6%與22.7%。2011年電力系統的容量因數(即電廠產能利用率)為59.28%,表示一年平均閒置可發電電力占總可發電電力的40.72%。這顯示,台電浪費的投資太多,導致電力大量「供過於求」。而核四廠兩部機組的裝置容量2.7GW(十億瓦)若加入商轉,將使電力系統提高約5%~6%的供電能力,使原已處於大量「供過於求」的電力徒增備用容量率而已,完全是浪費的投資。

核四計畫原預算為1,697億元,不斷追加預算後,迄今已支出逾2,640億元。這導致台電自2006年由盈轉虧後,就連年虧損,至2012年底累積虧損高達1,936億元。如果台電沒有錯誤的興建核四而虛擲了2,640多億元,迄2012年底會計帳上應該還會有累積盈餘700多億元,自然就不必漲電價。況且電力還大量「供過於求」,依市場供需法則,應調降電價才是,那有理由要調漲電價。

其實,就是因為電力大量「供過於求」,台電為了要促銷電力,乃鼓勵大電力用戶(工業用電)採用時間電價,在離峰用電期間,給予優惠的價格,致拉低平均電價。而在夏季高峰用電期間,則大幅提高民生(住宅)用電價格,以彌補其給予工業用電優惠的損失。因此,台灣的平均民生用電價格比平均工業用電價格要高出三成左右。如果說台電要以「反映成本」為由,仿中油的「浮動油價公式」,依其自編的「浮動電價公式」來調漲民生用電價格,則是明顯違反自由市場的運作法則,絕對不是「能源價格合理化」應有的作法。

更何況,未來台電所提出來的「浮動電價公式」,必然是比中油的「浮動油價公式」更大更複雜的黑箱。因為「浮動油價公式」的最大「黑箱」部分,在於中油公司購買原油(即原料成本)的資訊不透明;而台電發電燃料多元(包括煤、石油、天然氣、鈾…等),發電成本的計算又相當複雜,只要台電購買燃料的資訊不透明,便無人能窺知、也無從監督「浮動電價公式」大黑箱在玩弄什麼魔術。

加以台灣的電價結構又複雜無比,分成包制電價、包力電價、表燈電價、低壓電力電價、高壓電力電價、公用電燈電價等六大類,其中表燈電價又分非時間電價(再分非營業用與營業用)與二段式時間電價(再分基本電費與流動電費),低壓電力電價也分非時間電價(再分基本電費與流動電費)與二段式時間電價(也再分基本電費與流動電費),高壓電力電價則分二段式時間電價(再分基本電費與流動電費)與三段式時間電價(再分基本電費與流動電費);二段式時間電價的流動電費再細分尖峰時間與離峰時間,三段式時間電價的流動電費則再細分尖峰時間、半尖峰時間與離峰時間;第三大類至第六大類電價又再分夏月(6月1日至9月30日)與非夏月電價,且依用電量大小採累進電價制。在如此複雜的電價結構下,台電可以從中任意動手腳來變更實際的「平均電價」,而不必擔心會被追查出來。在這種先天不良的結構下,「浮動電價公式」怎麼可能促進「能源價格合理化」?

由於台電浪費的投資太多,造成累積負債不斷飆高,至2012年底已超過1兆3千億元,每年光利息負擔與浪費投資電廠的折舊費用就要好幾百億元,未來台電的虧損黑洞勢必還會再擴大,當然需要透過「浮動電價公式」大黑箱大漲電價來彌補。因此,台電董事長黃重球才會說,「無論是否有核四,我國電價都會調漲!」很顯然的,馬政府要調漲電價,就是為了要彌補台電的虧損大黑洞,而不是為了尊重市場,讓能源價格(電價)合理化。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