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時間10月27日,揭曉的巴西第二輪總統投票,現年66歲的左翼勞工黨領袖羅塞芙(Dilma Rousseff),以51.6%的得票率,險勝了現年54歲的社會民主黨挑戰者內維斯(Aecio Neves),成功蟬聯總統寶座。於發表勝選感話中,她承諾要當一名更好的總統。並宣布會堅決打擊腐敗;也將在未來,舉行關於國家政治改革的「全民公投」。羅塞芙的當選,讓左翼溫和路線的勞工黨,得以在巴西持續執政邁向16年。
這一選舉結果顯示,巴西選民中的相對微弱多數,希望維持國家施政的延續性。尤其是東北部的較貧困地區選民,顯然認可羅塞夫的選戰策略,即:如果發生權力轉移,勞工黨政府主導實現的社會福利成就會受威脅。
勞工黨執政多年來大幅度擴展「家庭社會救濟項目」(葡萄牙語Bolsa Familia),該計畫讓4-5千萬的巴西窮困族群受益。此外,左翼政府還巨額投資,實施社會住宅項目。聯合國也在今年首次將巴西從世界飢餓地圖上除名。不過,這個全球第7大經濟體近年來經濟低迷。
羅塞夫獲得的微弱多數支持的同時,也顯明了巴西選民「階級分裂」投票行為。針對投票行為的初步分析發現,羅塞夫主要在較貧窮的西北部及北部地區獲勝,在某些州,得票率高達70%。競爭對手內維斯,則在較為富裕,中產階級居眾的南部、西部贏得多數。位於工業州的聖保羅,這位對企業友善的競選者,其得票率達到了60%。
這次總統選戰的對立情緒之高,為巴西歷來選舉所僅見。未來,羅塞夫總統的一大主要任務,首先為降低國內政治分裂;其次,重振經濟、抑制通脹,也是未來政府所面臨的強大挑戰。今年,作為「金磚4國」(中國、俄羅斯、印度)成員的巴西,其國內生產毛額總值GDP,預期將只增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