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未來經濟部長不應再由官僚出任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未來經濟部長不應再由官僚出任

 2014-12-03 09:27

柯文哲先生在《自由時報》表示,未來國家界線模糊,將由城市間的競爭取代,而北北基桃加起來足以和新加坡抗衡,他的施政目標就是要結合北北基桃「8年內幹掉新加坡」。

記得韓國10多年前也提出類似的國家發展總目標,就是要GDP在15年內超越人口相當、名列七大工業民主國家之一的義大利,如今眼看韓國這個目標可能就要達成了,反觀我國的經濟官員,從來沒人拿一個先進國家作為努力的目標,現在讓一個無黨籍的首都市長當選人,說出像「8年內幹掉新加坡」這樣簡潔、具體、明確,而又讓人民有信心的政策宣示,更讓國人感覺國民黨官員的無路用。政務官的膽識與領導力,在此優劣立見。

先進國家的經濟部長或商務部長,都是真正的政務官,如是內閣制的日本、英國等國家,都由國會議員兼任,如是總統制的美國,則是由總統就民選官員、商界人士或參眾議員中任命,人家的經濟閣員都是有擔當、有領導力的政商人物,反觀馬政府的歷任經濟部長,都是由唯唯諾諾的官僚出任,招商沒半步,只會搞「完成量」報表,只重形式,不講求效用。

以流入的外人直接投資(FDI)來說,2012年韓國吸引163億美元,共創造全體製造業6 %的工作機會,相比之下,同年台灣吸引的FDI則只有32億美元,不到韓國的五分之一。顯然FDI的表現,比FTA( 自由貿易協定)更直接牽連到就業水準,但我們的經濟官員看來都不關心,他們只關心馬總統關心的FTA。

馬政府執政六年來平均GDP成長,才2.9%,不僅未能達到馬英九原先競選承諾的6%,同時還低於2000-2007年民進黨執政時期的4.4%,數字會說話,未來經濟部長人選,一定要有新思維、膽識與領導力,不能讓同一批的臣屬官僚,輪番上陣,否則台灣經濟還是死路一條。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