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運範,1942年出生於桃園鄉下的楊梅客家人,父親為中醫師。中學時候廖運範對文學很有興趣,想說將來去唸中文系,反而是父親勸他學醫,建議他說:「你將來當醫師,還是可以不放棄文學,但若你唸文學,將來就不可能當醫師。」他聽從了父親的話,在新竹中學畢業以第一名獲得保送,進入台大醫學院,而他在竹中時喜歡排球的運動,也讓他成為台大的排球校隊,竟然還曾參加大專盃比賽贏得冠軍,是他引以為傲的回憶。1967年畢業,次年服完兵役,他回台大內科當住院醫師,被派去病理科半年學習病體解剖並看了無數的肝臟切片,又把肝臟病理學之父波帕(Hons Popper)《肝臟的結構與功能》這本名著完全讀過,加上要準備科內會議報告時,常去請教宋瑞樓教授,結下了日後宋教授找他做「肝癌」研究的緣分。後來在台大他跟隨宋教授做了6年的研究,無數個夜晚他在孤燈和顯微鏡陪伴下,檢視著一張又一張肝生體切片,累積了紮實的基本研究功力,成為他日後專攻慢性肝炎病程及致病機轉的前奏曲。
由於他做完總住院醫師時,台大內科主治醫師無缺,他只能以兼任主治醫師待了二年,每個月只能領2000元車馬費實在無法生活,加上當時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讓他決定離開台大。原來是當時有中國醫藥學院的學生班代表,來請他去兼課,他發現私立醫學院師資欠缺又無好的教學內容,於是他和台大一些年輕醫師大家決定辦一本《當代醫學》月刊,把台大的教學內容刊登於雜誌上可分享給全台灣的醫學生,這是第一本中文的醫學期刊鼓勵國內年輕醫師撰寫中文醫學論文來投稿,當時由廖運範掛名發行人,1973年創刊大受醫界歡迎,卻沒想到引起台大一些人閒言閒語的批評,讓他決心要離開台大另闖天下,宋瑞樓教授雖百般不捨也體諒他的選擇。於是在1974年,廖運範轉移陣地前往榮總待了二年,1976年又逢台北長庚醫院成立,提供了更好的研究環境和發展空間,他可以實現他的理想,終於到長庚開啟了他將近40年大放異彩的研究生涯。
《當代醫學》月刊是第一本中文的醫學期刊,當時由廖運範掛名發行人,1973年創刊大受醫界歡迎。圖/擷自網路
廖運範在肝臟研究的論文累計將近500篇,許多都獲國際學界重視和引用,他1984年獲頒行政院傑出科技獎,1988年獲頒教育部醫科學術獎,1988至1995年每年都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最高的成就是2000年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國際上2006年獲頒Thomson科學論文引用桂冠獎,2013年獲頒歐洲肝臟研究學會「終身成就獎」,可以說在學術研究領域上得到了極高的榮譽。他當年離開台大走自己的路,正好和他的老師宋瑞樓、同門師兄弟陳定信(二人同為中研院院士、肝臟研究權威)並稱為台灣肝臟研究的三傑,傳為台灣醫界的美談!
※本文將收錄於《台灣醫界人物百人傳》續集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臺,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