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國片電影製作 為什麼只能檔期細縫求生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國片電影製作 為什麼只能檔期細縫求生

落實國片銀幕配額制 改革檔期壟斷困境

2017-04-29 17:30
文化部應立即擬定國片上映配額制度(映演比率)政策,以保障國片製作產業的永續發展。圖/Forgemind ArchiMedia@flickr (CC BY 2.0)
文化部應立即擬定國片上映配額制度(映演比率)政策,以保障國片製作產業的永續發展。圖/Forgemind ArchiMedia@flickr (CC BY 2.0)

全台國片無論被排到多好的檔期,若非戲院投資或美商發行,往往落得提前下檔的命運。即使全台首周票房不錯,觀眾反應熱絡,甚至高喊「買不到票」都沒有用。

全台電影院與美商簽約機制,讓美商電影佔盡先機,不論寒暑假中秋春節強檔早已被佔據,口碑普通、製作不佳的片子也必須如期撥映。台灣做為美國好萊塢最聽話的小老弟,其順從的姿態與票房保證,早就讓台灣可以名列全球首映的國家之一。

相較韓國日本與中國皆以國片優先,以推動電影製作產業永續發展的政策,台灣顯讓已將電影市場全面讓渡好萊塢。

雖然近年來不斷有相關研究論述與新聞報導指出台灣國片已經逐漸起飛,越來越多的人才投入國片製作產業,但大多數的國片仍然受到許多不合理的上映限制。許多國片若無大戲院與財團聯合投資,或是被美商發行,根本難有機會出現在觀眾面前。甚至已經傳出好口碑的國片,上映數周後仍須面對減廳、換時段、提早下檔的困境,只憑戲院單方面決定了許多優良製作的國片的生死。

綜觀許多國片上映的紀錄與相關報導,不難發現大多數國片導演遇到相同的困境。這些國片導演必須在上映前努力試片、衝全國人氣、搏媒體版面;有的導演勤跑各地社區、校園巡迴講座與試映,有的募資包場。例如一部少人聽聞的上映國片《報告班長:勇往直前》,導演梅長錕,都曾哽咽泛淚對媒體高喊:「請給我和好萊塢電影公平決鬥的機會。」(聯合報2016-08-31)。

以去年度為例,已在台灣上映的國片約有23部,但是除了少數幾部有大發行商支持的國片做了萬全的宣傳與行銷,因此容易掀起媒體注目與評論之外(例如:大尾鱸鰻2、神廚、六弄咖啡館),許多國片都來不及被注意到就被下檔。像是去年4月15日上映的《失控謊言》首週票房失利,雖然口碑逐漸回升,但也難逃美商大片排擠,(4月28日好萊塢鉅片《美國隊長3》上映)。

許多國片都曾因戲院主導的檔期合約製作所害,常有電影上映不到一周就被抽片的情況發生。票房首周就定生死,但是更現實的是,有些國片明明票房極好,觀眾嚷嚷著買不到票但是還是被減廳、換時段,這是因為接著好萊塢大片要上映了。

然而,美商好萊塢的片子,即便首周票房不佳也不會被下片。這是因為戲院若想要下年度的「強檔大片」合約,他們還是會乖乖地播放。從此可見全國連鎖戲院、美商八大、本國大發行商、小發行商、獨立發行與製作公司,其不同角色的權力關係一目了然。因此文化部應立即擬定國片上映配額制度(映演比率)政策,以保障國片製作產業的永續發展。

《相關專欄請見:【國片映演比率】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