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為何大家都比較會真正實踐節約用電,但是節約用水則只是口號,或是連口號都懶得喊?一個很表面直接的原因是價錢因素,根據自來水公司表示,台灣水價已20年未動,每度水價平均成本近11元,但售價不及成本。若將自來水費納入國民年平均所得計算,得到的「水費負擔率」時,台灣的水費負擔是全世界倒數第二名,僅次於香港。可見台灣的水價非常低廉,造成消費時不痛不癢的用水習慣。
面對這麼不符成本的水價,沒有政治人物膽敢喊出調漲水價來規範大家的用水習慣,國民黨的油電雙漲政策的後續效應歷歷在目,政治人物認定提出漲水費等同政治自殺行為。
如果台灣的水資源不虞匱乏,可供我們揮霍,那繼續維持低價水費可能無可厚非。但問題是台灣是世界排名第十八位的缺水國家,儘管台灣每年的平均雨量二千多毫米,高於全世界的平均值,可是台灣人口密集、山坡地形陡峭、集雨區有限,還有河川不長,雨水快速流入海洋,因此容易缺水。
另外消耗大量用水的工業生產,也是台灣水資源的重要課題。當前台灣耗水大戶的營利事業,都沒有將自籌水源列入經營的要項,完全仰賴水利署提供用水,而且在節約用水或是回收再利用的開發上,都不夠積極投入。
現在因為缺水,經濟部宣布今年桃竹苗、台中、嘉南等地實施一期稻作採取停灌作業(休耕),影響面積高達4萬多公頃,造成相當多的農民生計受損。有農民抗議政府犧牲農業用水,以維持工業用水,這是打擊台灣農業的作為。有學者指出,當初興建石門水庫的時候,絕大多數的預算都來自於農業,所以提供農業用水為優先才合理,但是現在是工業用水搶走農業用水。
國際上關於將來國與國之間,因為水資源爭奪而導致戰爭的預言非常多,每個國家的水資源佈局都是國家安全議題。人類許多災難其實都不是突然而來,都是有線索警訊在前,但是遭到忽略或是掩飾,終於釀成悲劇。所以如何慎重面對處理緊要的線索(signal),而不是錯以為無關緊要的雜訊(noise),是逢凶化吉的關鍵。台灣面對的缺水危機非常險峻,需要全民備戰,更需要有長期宏觀的應對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