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歧視偏見,讓人痛苦與不自由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歧視偏見,讓人痛苦與不自由

讀藍弋丰的專欄文章有感

 家管 2016-03-01 13:53
民意論壇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對話平台,無論是社會現象、公共議題、生活文化... 或是對民報的建言,皆歡迎投稿。恕不提供稿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
投稿信箱: twmingbo@gmail.com
我要投稿

當一些人閱讀完藍弋丰先生的專欄文章〈長照是現在的當務之急嗎?〉,心裡很有情緒,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當生養自己的父母老了或病了,子女想要照顧父母的心思感情,是天生的愛,也是對於曾經呵護、照顧、教育、培養自己長大的父母的自然反哺之情。

過去父母沒有遺棄孩子,並常常犧牲自己來給孩子比較好的東西,希望幫助孩子長大後有能力創造與建立美好的人生。所以,當父母需要我們的照顧時,我們怎麼可能棄他們不顧?更不用說要又老又病的他們,為了我們可以過得更好而忍耐犧牲。這是完全違反天性良知的思想作為,大多數的人,做不出來,而且,會憤怒。

但我有還有些更深的想法情緒。

在自由民主的國家,人人都是平等的,其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是被尊重和保護的。沒有誰比誰重要,沒有人(尤其是有權力的政府),可以要求某些人為大眾犧牲,以求全體國家社會的好。

請問:我,為什麼要被犧牲?即使是暫時性的犧牲,為什麼是我?

因為,我是女人?我是男人?我是身心障礙者?我是小孩?我是老人?我是病人?我是遊民?我是知識份子?我是原住民?….

如果「暫時犧牲老人來幫助年輕人」的想法付諸實行,那下一次有沒有可能因為工作機會實在嚴重欠缺,所以要求「女人暫時犧牲回家當家庭主婦」?

這種犧牲某些人以成就某個目的或解決某個問題的想法,其實背後隱藏偏見。例如,認為年輕人比老人重要、有用,是為年齡歧視。或者,男人比女人有能力,是為性別歧視。

或許有人會說,太誇張了吧!不過就只是這次,在台灣財政最困窘的時刻,老人們先忍耐犧牲一下,最後會是整個台灣都贏的大好,這有什麼不好?

事實上,懂得自由民主的價值,珍視人權的人,就是知道這種犧牲人的想法,不好…不,是不對。

因為這種看似沒有多嚴重之犧牲人的想法,一旦被同意使用,就會再度被用,對人權就會越來越不尊重,最後甚至可能走到極端、慘忍的程度,如宗教迫害、種族屠殺。當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接受這樣的思維,就是走回頭路,就是慢慢走回專制獨裁。

所以,因為現在台灣財政困頓,我們就要放棄相信生命是平等可貴的價值,去暫時犧牲老人?開始使用偏見做決定,選擇「暫時」犧牲對象,以達成國家的富裕?

為種族歧視付出慘痛代價、一路辛苦顛簸走來的美國,深知歧視思想和行為對於一個國家社會只有深重的傷害,不會有任何益處,所以他們在這個問題上,慎重而嚴肅。除了從教育做起,讓人從小學習尊重生命的價值和人生而平等的觀念,也立法保護人們不受到歧視的迫害,像年齡歧視的問題,就在法律保護中。

還有一種歧視,讓人不自由和痛苦,那就是職業歧視。

誰都無法否認每一種職業對社會都很重要,但就是有許多職業被看輕、嫌棄,認為那份工作太累、太髒、太簡單、看起來沒有社會地位…。只是,我們的社會可以不要這種所謂「不太體面」的工作嗎?

農夫,非常辛苦的,但我們要不要吃飯?

修車工人,很耗心神體力,幾乎整天一身髒,但我們的車壞了沒人修怎麼辦?

清潔隊人員,工作就是與髒臭垃圾為伍,有時還可能因為民眾不慎重處理酸、鹼液體而灼傷或瞎了眼。但試想,一、兩個禮拜沒有人將我們的垃圾帶走處理,我們的生活將變得有多恐怖?

麵攤小吃的老闆,幾乎每天要晚睡早早起,購買食材、清洗烹煮,且常要憋尿煮食,為客人送上香噴噴、熱騰騰的餐點。我們,很仰賴這樣的台灣小吃吧?

醫療看護,為病人清痰、餵食餵藥、換尿布、按摩身體、清潔病人無法控制而拉了一身的排泄物…。這是極度耗費體力的工作,也需要細膩的心思來了解病人的需要,和想想怎麼做可以讓病人更舒服。當我們老了或病了,想不想有這樣的看護來陪伴與照顧我們?

雖然我們都被教導不該看不起任何職業,但實際上,我們的社會流動著一個想法,就是某些職業比另一些職業來得高尚、有前途。所以,許多人從小就被明示要好好讀書,免得「淪落」到做某些工作。這個無法追溯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想法,已造成了一個惡劣循環,一再地影響許多台灣人,一代又一代。

於是,很多孩子們沒有思考與探索自己的興趣和能力的自由與機會,甚至勉強自己選擇父母期待他們進入的學校和科系,畢業後做著他們不喜歡的工作,所以難以在工作中感到快樂、有成就感,更不用說所謂的自我實踐、夢想實現。

想想,這是多大的人生失落呢?當午夜夢迴時,或在那偶爾靜靜獨處的午后,心裡沒有一絲絲的傷感、悵然或痛苦嗎?

近年來,不時有新聞報導,說是某人放棄百萬年薪的工作,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我想,他們放下的,其實是心底的千斤重擔吧。

也許,那個23歲的日本年輕人,就是做著一份自己沒興趣的工作,或許加上生活上的一些煩心事,一時衝動將老人從樓上拋下摔死。不過,不論是什麼原因,這是個案,不該曲解成醫療看護是一份「沒有前景」的工作。

每種職業都有其價值,對社會都重要,重點在於我們自己的興趣、才能是什麼?實際上根據許多新聞報導,有許多工作是很缺人的。當然,那大多屬於長輩不鼓勵年輕人去從事的行業。

真的,真的是時候了。父母長輩鼓不鼓勵,和孩子喜不喜歡這份工作,應該要開始分成兩件事。當身為父母長輩的我們克制自己的好惡,扮演陪伴討論、幫助提供資訊和經驗的角色,我們的孩子就獲得了解自己的興趣和才能的自由,甚至有機會實際嘗試、體驗一些工作,於是在學習中認識自己和喜歡的工作。成年之後,他們就不必在工作上掙扎徬徨,既不喜歡所做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或能做什麼,最後只能以至少還有份固定薪水來安慰無奈的自己。

是不是,讓我們開始終止那職業歧視的思想循環?為我們的孩子好,也為我們的國家好。

最後,就我的粗淺了解,蔡英文的長照計劃,主要思考的是老人的需求;而因為這個需求,自然需要有人投入提供服務,所以就產生了一些工作機會。

以我所知的美國經驗,許多人以看護工作當作其進入醫療工作系統的起點。在看護工作中學習一些醫療知識技術,並因有這份薪水以及政府提供在職進修的機會,他們去學校修得學分,而後考取執照,進醫療機構當護理人員;有人甚至繼續努力邁進,成了社工師、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專科醫師等等。

所以,如果一個人對醫療工作有興趣,看護工作絕對有發展前途,這可以是一份單純自己喜歡的工作,也可以當作學習醫療的跳板工作。而這一概念,也是蔡英文欲推行的青年先就業再進修的構想方向。

忍不住地,還想再說。任何的歧視偏見,永遠對任何人沒有好處,只是將我們限制在一個空間裡去活,同時還會嚴重地傷害別人,甚至自己。當放下一個歧視偏見的時候,會看到一個不同的世界;再放下另一個歧視偏見的時候,會開始感到,自由和快樂。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