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兩岸貨貿協議弊大於利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兩岸貨貿協議弊大於利

 2015-11-13 09:55

兩岸貨品貿易協議似乎即將完成協商談判。當然,以現在台灣經濟問題沉疴之重,已沒有人會認為貨貿協議是解決經濟問題的靈丹妙藥,甚至未見於馬政府振興經濟的短中長期方案中。這與2010年時馬政府大力宣傳ECFA將使得台灣經濟脫胎換骨的情形已大異其趣。然而,貨貿協議對台灣真的利大於弊而讓馬政府仍執意要在下台前完成貨貿的談判與簽署?

昨日經濟部長鄧振中表示希望兩岸貨貿協議能達到優於中韓FTA的條件,顯然,馬政府的思維還是在於擔心台灣產品在中國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會輸給南韓,以至於影響台灣廠商對中國的出口與獲利,因此靠兩岸貨貿協議來力挽頹勢有其必要。這樣簡單的邏輯看似言之成理,也很容易宣傳。然而,我們面對的經濟問題有這麼簡單嗎?也許我們可以說,台灣經濟之所以危殆至此,多是這種過於簡單的思維所造成的。

對於兩岸貨貿協議,我們必須指出其中的若干盲點。

第一,馬政府在去年九合一大選前大肆恐嚇中韓FTA對台灣的傷害,甚至有人以「核爆」來形容,結果今年初中韓FTA的內容揭曉後,才發現不過爾爾,南韓沒討到多少便宜。台灣對中韓FTA的擔慮,係基於「台韓產業太過重疊」,但事實上,非僅台韓產業重疊,中國也與台韓重疊。以面板為例,無論是南韓取得中國降關稅而獲利,或是中國不肯降關稅以發展其自身的面板業,對台灣一樣都是傷害!也因中韓產業重疊,南韓難自中國討到便宜乃是常識,正如面板當年難以列入ECFA早收清單一般。

馬政府對於貨貿,向來追求比照或超越中韓FTA的條件,但這豈非讓已重疊的產業更加殺得難分難捨。從國家長期資源分配與產業多元化的角度來看,這絕非理想的做法。

第二,貨貿的思維還是在追求出口的「價格競爭力」,也就是如何讓出口品賣得便宜些,因此還是一種cost-down(降低成本)的思維。而這與台灣長期應該追求產業技術與品質升級、提高出口附加價值的目標正好背道而馳。我們觀察去年各國對中國的出口,德國、澳洲、美國、南韓、日本都有顯著的成長,而這些國家都沒有與中國簽訂FTA,反而是與中國簽有ECFA早收清單的台灣,對中國出口嚴重衰退。這明顯說明了高技術與高品質才是在貿易中取勝的王道,依賴FTA來降低出口價格固然有短期好處,但有時而窮。尤其是台灣與中國的產業越來越重疊、品質與技術差異越來越小,因此越來越競爭,我們想要在中國市場獲利,恐非得靠趕快拉開品質與技術差距不可,僅靠貨貿降關稅實難有助益。

第三,在台灣與中國的品質與技術差異越來越小、越來越競爭時,中國的生產成本仍比台灣具優勢,產品多元性又較台灣為高(尤其是最終產品),若貨貿協議也必須對等地對中國產品降關稅,對台灣產業的衝擊定然較大。近來中國紅色供應鏈的崛起,已使得中國產品在中國與全球各主要市場大幅取代台灣產品,若貨貿一開門,很可能連台灣市場都會如此,豈可不慎?

兩岸經貿發展至今,我們已深刻觀察到,中國從未對台灣真正讓利,反而是從頭到尾基於發展其產業的目標,透過「養、套、殺」的三部曲來對待台灣產業。所謂產業搭橋、合作,其結果是所有中國想要發展的產業,台灣都奇慘無比。當我們對中韓FTA感到芒刺在背時,近來南韓則開始檢討過度傾中所遭逢的惡果。

兩國間要簽自由貿易協定,無論學理或實務上,都沒有必然的優劣,必須視個案的情況而定。台灣不是不需要FTA,但不好的FTA會帶來弊大於利的結果,即使能增加「出口的FTA覆蓋率」又如何。若馬政府無法具體說明兩岸貨貿協議的好處,又無法對台灣所可能遭逢的衝擊有效釋疑,僅是為簽而簽、為帳面績效而簽,那將是台灣之不幸!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