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此刻正如火如荼的展開,看著電視裡身手矯健的運動選手全力以赴,感動之餘,也許有些準媽咪會摸著肚子,邊感覺寶貝的活動,邊想說:「我的寶貝在肚子裏這麼會動,說不定將來也可拿個奧運金牌!」
寶寶多大了會開始「動」?
在寶寶還沒出生之前,準媽咪們要感受到小生命實實在在的存在,除了產檢時用儀器聽到胎心音,在超音波看到他的活動,平常就只能藉由胎動的自我感知。一般來說,孕婦通常從懷孕四、五個月開始才能感覺到明顯的胎動,或早或晚因人而異。
但是不是之前的胎兒都不會動?不是的!現在透過超音波的掃瞄發現,早在懷孕八週開始,胎兒就會有些自主性的活動,之後隨著手腳逐漸成形,他的活動也更多元,只是這時動得較輕微,孕婦不容易察覺。
每個小孩的胎動其實都不一樣的,有時媽媽會覺得被輕輕搖了一下,有時好像被踹了幾腳,有時甚至覺得寶寶在蠕動、翻滾或扭動,臨床上我們可以將胎動分類為:微弱的、強烈的、滾動三類型,藉由超音波的觀察,胎動在懷孕不同階段是不斷在變化的:
9週之前:由於此時神經還還沒發育完成,胎兒所有四肢都一起移動,頭和背是拱起弓狀。
10週:四肢開始分別活動,會呈現有如驚嚇般的動作。
11週:寶寶可以張開嘴巴及吸手指。
12週:可以看到寶寶吞嚥羊水的動作。
13週:胎兒可以用力的移動雙手雙腳,好像踢或戳。
14-20週:會發生「胎動起始」這個懷孕的重要事件,媽媽第一次自我感受到胎兒活動,體驗生命最初的美好。
20-36週:能感覺到到各種型態的胎動,包括弱、強、滾動,隨著4D超音波的進展,寶寶在媽媽子宮內的一舉一動讓我們更加一覧無疑,他會吸吮呑咽,甚至會做鬼臉、打哈欠、會皺眉、會笑、會拳打腳踢,很多媽媽會好奇這些動作的意義為何?是不是他高興、不高興?最常見的說法我們可以把他視為關節神經肌肉的鍛練,所謂用進廢退,這樣寶寶出生後才能把肌肉運用自如。
最後三個月寶寶愛踩「腳踏車」
懷孕最後三個月,寶寶的腳會好像踩自行車般的移動,這樣能幫助寶寶頭下腳上,也就是胎位正,能自然生產,但此時變大的胎兒也讓子宫內空間越來越少,讓寶寶的活動受限,所以有時胎動的感覺並不比以前多。
影響胎動的醫療因素很多,像是孕婦發燒或血糖值降低、孕婦吸菸或服用鎮定劑、胎兒處於睡眠狀態、胎盤功能不佳、胎盤早期剝離、臍帶壓迫(繞頸或打結)等,有問題還是得尋求醫療協助。
但對大多數正常懷孕的媽咪來說,胎動是連結寶寶與媽咪唯一的互動,也能讓媽咪有許多想像的空間,「這小子這麼會動,將來一定是個搗蛋鬼!」「動個不停,以後是過動兒怎麼辦?」,就連我們在超音波檢查時,遇到好動的男孩,也會脫口説:「原來是男生,才這麼會動!」這種性別的刻板印象。很多人很好奇胎動究竟能不能預測胎兒的性別、氣質、甚至將來的發展?科學家們給了我們一些說法:
胎動能幫我們預測性別嗎?
其實大多數的研究都認為胎動無法預測性別,男女在胎兒甚至新生兒時期的活動並無差異,但出生到了一歳,男生就會比較好動,兩歳時會更明顯,這樣的差別就會顯現出來。
胎動能預測寶寶的氣質、行為發展嗎?
可以的!有這樣一個研究,讓媽媽在懷孕37週時每天做一小時的胎動日誌,連做3天,記錄強、弱的胎動,再記錄寶寶出生後第1、6、12週的行為表現。結果發現,強烈胎動的數量與將來寶寶的行為無關,反倒是微弱胎動的數目有相關,弱胎動較多的寶寶將來比較愛哭、難取悅,不過胎動與寶寶將來的睡眠型態和餵食行為倒是無關。
到了出生後3-6個月,也有類似的研究指出,越會動的胎兒在他3-6個月大時,比較好動、比較捉摸不定、比較難適應外在的變化。另外對於1-2歳的小孩,行為學的研究認為越多胎動的胎兒在1歳時比較不容易沮喪,2歲時會顯得比較獨立。
寶寶晚上比較「好動」?
另外幾個有趣的發現,門診很多媽媽常說小孩晚上比較會動,我們常解釋是媽媽晚上比較集中注意力在觀察寶寶的活動,有研究顯示早上平均每小時有4次強烈胎動,但晚上每小時平均有12次,好像不謀而合。胎兒如果在超音波檢查時被看到在吸右手大拇指,將來10-12歲時也比較可能是右撇子。在第三孕期,當媽媽緊張,體內可體松(cortisol)濃度增加時,胎兒也會動的比較厲害,所以媽媽們還是要放輕鬆,不要讓寶寶太過勞累。
這些研究雖然有趣,但每個小孩都是獨一無二的,媽媽跟寶寶間的故事也訴說不完,認真去傾聽來自胎兒的聲音,也許您也會有什麼有趣的發現!
寶寶吃手指(上圖)、寶寶揉眼睛(下圖)。動作表情已很豐富。圖/作者提供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