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自己的飯錢自己賺!被超商「退貨」的非行兄弟學飛的故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自己的飯錢自己賺!被超商「退貨」的非行兄弟學飛的故事

你無法想像的這對兄弟都遇到了,父親在獄中自殺身亡,母親工作不穩定,同住的外婆罹患思覺失調症,大舅是中度智能障礙者...

2017-03-24 12:14
社工不一定能夠幫忙解決家庭議題,但至少可以是孩子聊真心話的大朋友,陪伴他面對自己、面對現實,引領他去探索。圖/善牧基金會提供
社工不一定能夠幫忙解決家庭議題,但至少可以是孩子聊真心話的大朋友,陪伴他面對自己、面對現實,引領他去探索。圖/善牧基金會提供

青少年陷落的癥結,很大原因是來自系統:家庭、學校、社區全部失守。提早離開學園的青少年大多對未來沒有想法,加上勞動法令有工作年齡上的限制,他們很難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工作。認識曉峰(化名)這對兄弟,因為他們特殊的家庭背景,自立需求高,善牧的社工們於是想出「自己的飯錢,自己賺」的計畫。社工的出發點很單純,既然少年被環境逼著長大,那麼,總要有人把少年拉回現實,陪伴他們找回自己負責任的能力與態度。

以下文章描述善牧基金會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陪伴中輟少年邁向自立的過程,整理自社工珮珮口述內容,期盼能為讀者提供另一種視角、藉由理解促成更多寬容。

傍晚,廚房裡傳來晚飯的香味,社工忙著料理餐點,附近社區的男孩與女孩陸續進門,彼此有說有笑,好不熱鬧,已找到穩定工作的曉峰也在其中。曉峰說,沒事就會來蘆少,問他為什麼?曉峰不假思索地說:「來蘆少可以讓我放鬆一點,不想吃,還是會來,來滑手機也好……」曉峰短短一句話,藏了好幾層意思。

我忍不住這麼想: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究竟擁有什麼魔力?讓已經結案的少年回中心像是「回家」一樣自然。社工覺得或許可以從「自己的飯錢,自己賺」這個青少年自立計畫談起。

陪少年找回自己負責任的能力與態度

你無法想像的這對兄弟都遇到了,父親在獄中自殺身亡,母親工作不穩定,同住的外婆罹患思覺失調症,大舅是中度智能障礙者,在曉峰未穩定就業之前,一家人的生計全仰賴高齡七十多歲的外公外出打零工,以及政府發放的微薄津貼。

曉峰和弟弟很容易讓社工想親近,因為他們臉上明顯寫著「憂鬱」兩個字。認識他們,最初是因為弟弟就學不穩定,由學校轉介來「蘆少」,弟弟來玩,曉峰就跟著來,兩個人像連體嬰總是形影不離。兄弟倆沒有太大的非行行為,比較多的是憂鬱現象,這也影響到他們的生活與人際交往。

憂鬱,來自很多的恐懼。因為曾目睹外婆發病,母親發脾氣、鬧自殺,所以只要家裡的大人「心情不好」,兩個人就不敢去上課,擔心會發生「可怕」的事情。宛如打壞了的毛線一般,這個家有著糾結不清的多重問題,為什麼曉峰高職只讀了半年?弟弟為什麼勉勉強強才從國中畢業?也就不難理解。

日日夜夜淹沒在混亂、浮躁生活中的兩人,依附關係特別強,來「蘆少」之前,他們是彼此唯一的朋友。

家庭習題,最難解,我們的想法是,社工不一定能夠幫忙解決家庭議題,但至少可以是孩子聊真心話的大朋友。我們嘗試的第一個角度是「陪伴」,接下來是「面對」,陪伴曉峰面對自己、面對現實,引領他去探索,一旦讓他看見新的機會,他或許就不會因為家庭的艱難對未來失去盼望。

我花很多時間跟曉峰討論他心情不好的原因,我想訓練曉峰對事件本身有覺察。譬如:面對家人的失控,曉峰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媽媽又來了。」我會問他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請他陳述狀況、澄清事情的原由,把話說清楚了,才有思考組織的能力,腦袋有想法了,他才有動力改變。

兄弟倆被超商「退貨」,後來促成「自己飯錢,自己賺」計畫的誕生。加入另外三位無業青少年,他們合組團隊,以販售牛軋糖餅乾為主。計畫的初衷是想給孩子一個選擇,一個舞台,一個價值觀的培養,讓孩子自己支持自己。因為沒有把握這個計畫能成功,一開始棉花糖的錢、餅乾的錢都是社工的錢,我們跟孩子說:「等計畫賺錢再還。」

發現自己能做到一些事,對低成就少年很重要

至於怎麼運作?有一點像是「類職場」的概念,我們推派一位社工扮演老闆的角色(黑臉),職場有的規矩,我們也比照辦理,如:規範上下班時間、撰寫收支表與工作時程表、訂定遲到罰款、提供全勤獎金、舉辦在職訓練……等。我們覺得,雖然少年們的家庭和學習皆處於弱勢,但不表示他們應該得到無界線的包容,想要脫離弱勢,他們需要被期待、甚至被要求,從過程中學習對自己負責、從過程中相信自己可以變得更好。

我們對少年的協助也不是全然嚴厲的,其他社工會擔任陪伴的角色(白臉)。社工也學做餅乾、沖咖啡、採購、行銷,從頭到尾都陪著,少年做得好,立即鼓勵,失敗了,沒關係,坐下來一起討論,「社工陪伴他們面對所有問題,為了了解每個人的狀況,一對一的交談是常事。」

後來隨著媒體報導與傳單效應,主動找上門的攤位合作越來越多,少年的收入也跟著增加,當少年發現自己真的能做到一些事,他們開始敢去想像未來,兩個月後,其中一位女孩表示要退出,她覺得一個禮拜賺八百塊太少了,她已經在速食店找到正職工作,半年後其他人也陸續離開,選擇到外面就業。產出這樣的結果大大超出我們預期。

這五個少年轉變的契機,我覺得是「愛」和「相信」。社工從少年的生命經驗去理解他,不帶任何價值。用陪伴讓孩子願意信任、鼓勵孩子重新肯定自己,有一個團體氣氛是第一個孩子去工作了,然後穩定了,第二個孩子也去工作了,也穩定了,其他人就會覺得我也要和他們一樣,我也要出去工作。

讓少年知道,這個世界總有個地方可以容納你

以前的曉峰對生活沒有太多思考,因為他對很多事情都覺得無能為力,問他:「對未來有什麼規劃?」他都會抓抓頭,支支吾吾說不出話。可是一年後不一樣了,他和弟弟找到餐廳的工作,兩個人合租一間小套房,展開自立生活。

曉峰其實是很願意吃苦的,是家庭因素限制了他。「自己的飯錢,自己賺」這個計畫像是一個催化劑,它讓曉峰有機會從複雜的家庭抽離出來,透過不斷完成任務,而對自己產生自信,然後漸漸地願意相信這個世界還有其他可能性。

最初的改變是,曉峰開始對產品有感覺,敢一個人顧攤位,向客人介紹產品,敢單槍匹馬出去賣餅乾,被拒絕也不退縮,接著又提出改良產品的想法,社工大受激勵,於是請來外面講師教他做台式馬卡龍,「曉峰獨家」限量五包,每次都秒殺。

找回對生命的控制感,曉峰開始想要過好一點的生活,並且思考搬出去的可能性。

然而,這一切並非一蹴可幾,「家」是曉峰最大的牽絆,我曾跟曉峰分享,「相較於你,我似乎生長在一個一般人認為所謂的『正常』家庭,我沒辦法告訴你什麼是愛,但是我的媽媽怎麼愛我,我就會怎麼愛你。」曉峰聽完點點頭,說他應該可以理解。我勸他:「那你可不可以用我愛你的方式,去愛你的家人,媽媽發脾氣的時候,你不一定要生媽媽的氣,因為你對她的愛,你多一分包容。」

曉峰偶爾還是會拉扯,但他現在已經進步到可以跟社工說:「媽媽的情緒她自己要處理,我不要被媽媽的情緒影響。」

我常提醒曉峰不要只會說:我不開心、我不爽,「要學習說幼兒時期的『我不要』,但是這個『我不要』後面要加上『我要什麼』,譬如,媽媽,我想要你關心我。」我希望曉峰練習說我要什麼,因為他一旦開始說,他就會開始思考,思考自己想要的人生。這一步,我陪曉峰走了好久。

孩子只要「在路上」,我就不擔心,持續鼓勵他,他就會一直往前走,遇到問題,他自己會來找你。我知道曉峰已經準備好自己,雖然家庭困擾仍在,但我相信他會記住我跟他說的話:「不會死掉,只是比較辛苦,難過是一定的,但是,一定會過去。」

相關連結:善牧基金會

 


本文由林玉娟執筆,天主教善牧基金會授權刊登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