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史無前例的防疫聖戰
2003年三月至六月間的SARS肆虐, 造成國民健康與社會經濟巨大創傷, 面對此一新興傳染病的奇襲, 更造成人心的極度恐慌; 舉國上下同心協力展開, 終能克服它. 台灣遭受了SARS功攻擊, 政府做出因應的措施, 但在台灣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遭遇到嚴重的傳染疾病, 使得一開始有點亂了秩序, 加上感染的民眾一時之間無法接受被隔離的規定, 以及相關應回報的資訊無法收集, 這些種種的情讓疫情無一時掌握, 而政府單位與衛生組織在面對危機, 同時還要在極短時間內做出完善的措施是不容易的, 因為往往好的措施是需要有經驗的累積.
浴火重生的再審視及再提升
2003年下半年, 當SARS疫情平靜之後, 醫療衛生改革聲浪不曾停歇, 衛生署也召開多次會議討論, 在2003年十一月間更召開全國性的醫藥衛生會議以謀改革之道. 實因SARS的淫威確實震撼了全國各大醫療院所, 這一威力可與生物戰相較, 為前所未有的流行性傳染病造成全球的極度重視, 同時也讓台灣的醫界重拾對急性傳染病預防的戒心. 誠如當時的衛生署長說得好: 「SARS的危機也正是轉機.」在那次抗SARS戰疫中, 我國的防疫系統、公共衛生及醫療體系等, 面臨了前所未有的考驗, 但也藉此機會獲得浴火重生的再審視及再提升.
因應後SARS時代以來, 例如近來伊波拉的挑戰, 我們的政策重點將著重在整體醫療與公衛體系的重建(5), 衛生行政組織效能的提升; 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檢討SARS疫情爆發初期之處理缺失, 緣自於社區防疫體系失靈. 未來的策略規方向, 包括建立新興傳染病與生物恐怖緊急應變系統; 訂定並輔導查核各醫院落實「SARS院內感染標準作業程序」強化醫院感染管控機制. 例如前面對的嚴重急性呼吸道及近來的伊波拉各症候群, 雖然是新興疾病, 但並非是特立的類型, 從類似開放性肺結核的傳染途徑, 故利用過去的經驗加上來自WHO最新的SARS及 EBOLA症候群相關公告, 觀察其他醫療院所, 如 : 西非院所的EBOLA案例, 威爾斯親王醫院的案例、臺大醫院的照護經驗、個別所採取的防禦措施(2), 種種方式去完成最完善的醫療流程, 均可取得好的借鏡. 最近的EBOLA病毒傳染疾病在世界抓起人們的恐慌, 各相關單位也極力的防堵各病毒的傳佈, 更在研發疫苗上花更多的心力, 為的就是對抗這些未知的各自病毒對人類帶來的威脅(6).
針對醫療體系, 在後SARS時期以來的醫療體系的再造工作, 必須兼顧全責照護醫院醫療體系和社區共同照護體系之均衡發展, 以品質及資訊管理為重. 我們不怕Ebola 或 SARS; 最怕的是和流行性感冒混在一起! (7)台灣每年有一百萬到兩百萬人罹患流行性感冒, 也就是有一、兩百萬的人可能會發燒; 過去, 這些發燒的人自己上診所, 吃藥或者休養幾天就可以痊癒, 但是, 如果按照2003年四、五月間的標準, 發燒都要隔離, 不只是醫療體系, 整個台灣社會很可能就此停頓, 更難以控制的是, 人群的流動及聚集, 萬一感染起來影響必定驚人. 所以疾病狀況的管理體系必須要能夠確立, 通報系統必須要能夠暢通, 才能確定隔離措施之合宜性.
利用網際網路的普及化來解決在隔離病情上的回報作業困難
由於政府單位與衛生組織當時2003年一開始在進行隔離措施的時候, 部分隔離者的情緒一時無法控制, 而且宣導與說明不夠詳盡, 所以一開始的作業有點遇到挫折. 有鑑於此, 在資訊網普遍的台灣, 在回報資訊的方面, 可以利用網際網路的普及化來解決在隔離病情上的回報作業(8,9).
系統架構與分析設計構想
從2002到2003年, 陳倫奇是我以前在大葉大學教 ----- GRADUATE STUDENT AND UNIVERSITY STUDENT生物資訊科學的學生,(倫奇在東海大學,最後也得到資訊科學學位)
此構想的目的主要是將隔離者與疫情控管單位可以利用網路來傳送相關資訊, 以增加病情資料收集的速度與方便性.(10-13)
由(圖一)可清楚的了解隔離者藉由個人電腦利用網路連至疫情控管網站, 在此網站填入疫情控管單位設計的表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