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腎臟移植不是成本效益問題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腎臟移植不是成本效益問題

 中臺科技大學醫療暨健康產業管理系副教授 2016-05-25 17:25
民意論壇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對話平台,無論是社會現象、公共議題、生活文化... 或是對民報的建言,皆歡迎投稿。恕不提供稿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
投稿信箱: twmingbo@gmail.com
我要投稿

新任健保署李伯璋署長上任,便指向單一疾病醫療費用最高的洗腎,將推廣器官捐贈列為改革重點,並著手精算洗腎與換腎的醫療費用與存活率,盼提高換腎手術健保給付,鼓勵醫界投入。健保實施二十多年來,因為保費收入成長追不上醫療費用的成長,面臨多次財務危機,除了政策面實施上限制總額支付制度,將全年醫療費用控制在一個框架之下,執行面上健保署也無所不用其極地使用各種費用控管的策略。但是,健保保費是屬於今年收今年用的「隨收隨付」制,造成健保單位只在乎短期的財務衝擊,卻忽視長期的成本效益;凡是以眼前是否能「省錢」的角度出發,卻忽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利益。因為這樣的觀點,八萬洗腎患者用掉340億的健保醫療費用就成為健保資源分配不正義的兇手,每每要討論健保財務時就會被拿出來檢視一番。

很多文獻均指出,換腎是所有腎臟替代療法中最具有成本效益的,雖然預期壽命與透析患者相比並無顯著差異,但是可以有較佳的生活品質。但是,即便在器官捐贈風氣興盛的國家,器官來源不足是共同的難題;我國因為保留全屍的文化,器官捐贈的風氣並未受到普遍性的接受,從器官捐贈登陸中心的網站可以發現,每年大約只有150人器官捐贈,今年截至目前為止,接受腎臟捐贈的有56人,但等候捐贈的卻有6445人。在前監委黃煌雄主導的第三波健保改革中,雖然最後結論並不將常規洗腎視為無效醫療,但鼓勵親屬活體捐贈。但是,我們曾經在某醫學中心針對血液與腹膜透析患者進行調查研究顯示,只有16.1%的患者考慮活體親屬腎臟捐贈、46.3%暫不考慮、有37.6%完全不考慮,不考慮的因素除了對相關法規與手術的知識不足以外,對自己與捐贈者手術是否成功以及對捐贈者未來的健康與工作的擔憂更是透析患者不願接受活體親屬腎臟捐贈的重要原因。

因此,不是每個想要腎臟移植的患者都有腎臟可供移植,腎臟移植不是單純的成本效益問題。李伯璋署長是器官移植專家,但今天職掌的是管理全國的醫療費用的單位,李署長應將眼光放在如何改善國民的健康、醫療體系的健全、醫療工作者的待遇,而不是繼續陷在如何節省醫療費用的泥淖當中,這個部份,前面歷任的首長已經做得夠多了。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