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監獄刼持事件的深思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監獄刼持事件的深思

2015-02-13 10:30
高雄監獄發生6名受刑人挾持典獄長陳世志等人事件,鄭立德等6嫌12日清晨全數自戕死亡。警方在自盡的囚舍外築起人牆阻止媒體接近。(中央社資料照片)104年2月12日
高雄監獄發生6名受刑人挾持典獄長陳世志等人事件,鄭立德等6嫌12日清晨全數自戕死亡。警方在自盡的囚舍外築起人牆阻止媒體接近。(中央社資料照片)104年2月12日

高雄監獄發生六名重刑犯偷藏剪刀,刼持典獄長丶搶奪槍械,與警方交火對峙十多小時,最後飲彈自盡。國內首次發生刼持典獄長,欲集體脫逃事件。所幸有關部門處置得宜,六名嫌犯未能得逞,人質平安無事。可是六名受刑人集體自戕,六條生命喪失,也是憾事。此一事件,又成為國際媒體爭相報導焦點,繼上周復興航空七個月之內第二度空難,四十多人死亡,連續十天,台灣兩度上了國際媒體焦點,卻均有損國家形象的負面新聞。

政府相關部門在監獄刼持事件之後,己提出初步報告。社會各界也對於沈痾已久的監所管理問題,紛紛提出批評。全國六萬三千名受刑人,約八千名監所管理員,每位平均負擔過重。法律等變更,重刑犯比率昇高,受刑人重獲自由遙遙無期,情緒更難控制,增加管理的難度。監所管理在多數國家,均是不易處理的課題,涉及因素甚多:法律體制丶刑事法令丶司法判決丶人民守法觀念及行為丶受刑人特別人格舉止丶教誨感化意義丶管理員素質丶心理狀態等。相關研究指出監獄社會的特殊性丶心理狀態與一般常人迥異,互動模式也大異其趣。

此次警方適時制止嫌犯擕械逃脫,溝通過程:代念嫌犯聲明丶嫌犯及受劫持典獄長接受媒體訪問,嫌犯以自戕身亡等,國人有不同意見。作者憶起1997年底,擔任台北市副市長,白暁燕案主嫌陳進興刼持南非武官。當晚進駐指揮中心,由於涉及外國駐台武官,外交部次長也在場,警政署長(丁原進,剛從台北市警察局長昇任),負責現場警力調度指揮。因為發生地點在台北市(陽明山),現場警力以台北市警察局為主,包括局長王進旺丶刑事大隊長侯友宜等均在現場。侯英勇表現,將受傷的武官小孩親自抱出,並成功勸說陳進興投案,英雄形象,國人迄今記憶猶存。

我代表台北市府進駐指揮中心,攻堅談判作業交由警方負責,警政署長統一指揮。現場決策則由我丶中央相關部會進駐官員(以次長級為主)共同協商,同時分工合作。我負責清理交通順暢丶隔絕民衆丶媒體記者安排到安全地區,不可影響警方救援攻堅溝通行動。該晩為了不激怒陳犯,特別將該地區有線電視關閉。指揮中心也無法觀看新聞報導。可是包括當年台視等記者連線訪問陳進興,令包括作者在內指揮中心成員,頗覺不可思議。

類似刼持人質事件,為了保護人質安全,如何要求媒體配合,不宜擅自報導,影響救援工作。比較先進國家,媒體自律較能拿揑分寸,台灣經過十八年,依然未樹立規範,此次一些媒體故態復萌,現場連缐訪問被刼持典獄長丶中間溝通人。當年記者連線訪問現行犯,消息的隔絶,不少揣測訊息也出現電視新聞。作者被報導進入南非武官宿舍,與陳進興談判,作者在指揮中心未看電視,事後家人朋友告知,只能啼笑皆非。

去年七月迄今八個月,台灣四度成為國際媒體頭條新聞:復興航空澎湖空難丶高雄大氣爆丶復興航空台北失事,以及此次監獄刼持事件。鮮少機會受到國際媒體青睞的台灣,短短數月災難不斷,國際人士對於台灣本己陌生,看到這些訊息,如何認識台灣,可想而知。四個事件,傷亡慘重,原因何在?政府危機處理有哪些値得檢討之處?均宜深入檢討反省。國人丶媒體又如何看待、報導,也應深思。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