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濛濛的天氣像一張灰色的漁網,把這片土地從名為大台北的海域中打撈起來,雖近卻遠──這就是雨都「基隆」與雙北之間的真實距離。無論是土生土長的基隆人,或是後來落腳在此的新住戶,往往天剛破曉,世界還是灰濛濛一片的時候,他們便得將屁股塞進各種交通工具的椅墊上,撐著沉重的眼皮到雙北求學、上班,而單程一個小時不過是基本盤罷了。對大多數基隆人而言,耗時極久的「通勤運動」──正是跨越不同世代、歷久彌新的共同經驗。
家住安樂區的時代力量基隆市議員參選人陳薇仲手持親編的在地刊物《雞籠霧雨》表示,基隆人從小就開始通勤,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曾被鼓勵瞭解自己的家鄉,反而更瞭解台北,對他們而言,基隆不過是睡覺的所在。陳薇仲說「我們很習慣會到台北去參加講座、沙龍等文化活動,很晚才回到基隆,這城市對我們來說,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睡覺」,如此情景讓她下定決心,希望透過編纂刊物,喚醒基隆人對自己家鄉的認識與重視。
第四期的《雞籠霧雨》聚焦在通勤議題上,述說著基隆到台北的通勤史,從最一開始的鐵路運輸,到50年代發展出的公路客運、90年代開放的國道客運等,書中均有所著墨。然而,雖則基隆台北之間的運輸網絡日漸完備,大眾運輸工具的選擇更趨多樣,但幾十年下來不變的是,基隆人仍舊得每天通勤到台北上班求學。
對於通勤的細節,《雞籠霧雨》做了詳細的調查,如:大多數基隆人每日通勤時間約2小時;每人每月通勤花費2,000元到4,000元不等;最多人選擇搭國道客運到台北東區等。書中指出,不少基隆人認為「通勤」幾乎是變相壓縮了他們在下班後可以自主運用的時間,使得生活品質受到影響,因此,希望政府再加強公共運輸工具,降低通勤所需時間,就成了他們心中重要的訴求。
採訪時,陳薇仲介紹了四期的《雞籠霧雨》,述說自己在編纂刊物的過程中如何認識基隆。圖/鍾孟軒
從陌生到熟識——基隆不再只是個過夜之地
通勤話題甫告一段落,陳薇仲又興致勃勃介紹起前面三期刊物。她說,基隆港西23碼頭是團隊所接觸到的第一個議題,當時市政府打算拆除日治時期留下來的碼頭倉庫,地方青年為了阻止而攀牆進入古老的倉庫內,「結果基隆的警察都嚇死了,想說怎麼會有人爬進去,也沒有要驅離的意思」,陳薇仲轉述這段朋友的經歷時仍不禁莞爾。
她認為,雖然後續許多當地古蹟、歷史建築在這群地方青年的努力中被保留下來,並透過空間的重新規劃而得以被活用,但仍舊有許多值得努力、改進之處。在採訪過程中,陳薇仲發現基隆市政府並不了解在地文化、不清楚這座城市該如何發展,當執政人員看見其他城市的樣貌,便一股腦地複製與建設,以為如此便能夠帶動地方發展,並且令選民有感,像是增加基隆火車站的站體、客運轉運站等。她反問:「我們真的覺得,有這些東西值得驕傲嗎?」,她認為這些複製而來的建設,並不能夠反映,甚至凸顯基隆的本土特色。
「以前我們在台北討論紹興、華光社區等迫遷案,都沒有想到基隆其實也有迫遷的問題。另外,為什麼碼頭曾經是我們那麼重要的產業,但一夕之間(卻)因為錯誤的政策消失?」接續著對在地文化特色的討論,《雞籠霧雨》又分別追述了東邊漁村被財團買下以及碼頭產業式微的故事。陳薇仲提到,被財團買下的小漁村保留著傳統漁法,有許多燈火船停靠在港邊,夏天釣小卷、冬天捕旗魚。漁村隔壁興建的海科館,對於基隆傳統漁法也有許多介紹。但諷刺的是,該地的地權早已被財團買下,並通過環評,準備興建渡假飯店。
至於碼頭產業也好不到哪裡去。過去為了因應國際航線的轉移及中央興建台北港,讓港務局在1999年透過解散碼頭工會來降低當時碼頭貨物裝卸的人力成本,此外當時也沒有針對工人轉業有更多輔助,讓基隆許多當時中年碼頭工人陷入隨人找與轉業困難的危機。在原本是國際貨物來到和港務繁華的基隆港,因為失去國際貨船蕭條後,原本依靠碼頭產業的市中心也失去產業重心,基隆工作機會減少。
而這個時代的錯誤造成基隆港的衰敗,港務分公司也沒有了解地方的需求,持續地引進郵輪觀光,但大部分郵輪往往在停泊基隆港後,上頭的遊客便直奔台北市參觀101大樓、故宮博物院等,沒有為基隆帶來實質的利益。錯誤的政策不僅沒有辦法增加基隆人的收入,更造成嚴重的勞工問題,這也是陳薇仲最最在意的部分,原本投身碼頭產業的6,000名勞工,被迫離開熟悉的工作環境,成為臨時工或街友,讓人看了不勝唏噓。
基隆市通勤人口約7萬人,陳薇仲每日前往公車亭拜票。圖/陳薇仲競選團隊
在地青年編纂刊物文字編織基隆夢
陳薇仲一步一步走來,從原本對自己的家鄉感到陌生,到最後藉由《雞籠霧雨》認識了各個面向的基隆,包含其歷史文化、居住正義、勞工權益,以及基隆人最關注的通勤問題等。從小到大,基隆的孩子往往被灌輸「別留在基隆」的想法,陳薇仲卻在成年以後,選擇迴游。
她與數名在地青年相聚,每編撰一份刊物,他們就更貼近基隆一點、更愛基隆一些。幾年下來,陳薇仲經常與地方的公私機關打交道,發現許多民代根本不瞭解基隆,使得基隆有如身陷泥淖之中,動彈不得。隨著近年的政治發展,陳薇仲認為唯有進入體制內,從內部開始改革,讓青年有機會發聲,才能夠真正喚醒基隆的生命力。
「如果有個理解基隆人想法、經驗的人站出來,(才)比較有可能改變基隆」陳薇仲神采飛揚地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