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在2010年提出「重返亞太」(或再平衡)策略,在初期並不被看好,不少亞太國家認為只是另一個口號並不在意。由於美國國會大力刪減國防預算,各國和美國國防官員也都異口同聲質疑美國是否有足夠力量落實和執行「重返亞太」的政策目標。
中國近年軍事與經濟的崛起,在東海和南海地區主權及領域主張的無限上綱,尤其在南海不停的填海造島,及建立軍事設施的作為,已逐漸改變了該地區的均勢;不但南海主權聲索國的權益受到威脅,美、日、印度等國家的自由航行權也受到妨害。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重返亞太策略必須付諸行動,展現其決心和實力,不少亞太國家也一改以往觀望態度,積極尋求與美國的防衛合作,抗衡中國的霸權主義行徑。
最顯著的是印度靠攏美國。印度在1947年獨立後,長期主張不結盟,也在國際間領導不結盟運動,疏遠美國,親近俄國。冷戰結束後,印度外交逐漸轉向並推動所謂「望東」(Look East)及進階為「東行」(Act East)的政策,強化與日本及東協國家的合作。
中國和巴基斯坦是印度的兩大國安威脅,尤其防範中國是印度的國防和外交重點,因而也逐漸放棄其不結盟政策,向美國靠攏。
2016年4月12日,美國防部長卡特(Ashton Carter)訪問印度,並與印度國防部長巴里卡(Manohar Parrikar)簽署《美印合作協定》,強化兩國在軍事、後勤及國防科技領域的互助。卡特還登上印度的航母(他是第一位登上印度航母的美國防部長),並向媒體透露,美國將協助提升印度航母的功能。十年來美國已出口140億美元以上武器及裝備到印度。
由於中國海軍在印度洋積極爭取據點,推動所謂「珍珠項鍊」(Chain of Pearls)策略,印度為了戒備和反制,不得不尋求與國(尤其是美國)共同因應。歷年來印美多次在印度洋舉行聯合演習;上個月(5月)印度四艘軍艦還到南中國海,與美國艦隊進行演練。
美印親近也呈現在兩國政治領袖的政治動作和個人友誼。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從2014年5月上台以來,已經與歐巴馬總統舉行七次峰會,他比國大黨的歷任總理更熱中向美靠攏。歐巴馬是兩度訪問印度的首位美國總統——他對莫迪情有獨鍾。儘管2005年莫迪擔任古吉拉特邦(Gujarat)首長(Chief Minister)期間,美國曾拒絕發給他訪美簽證;今年5月底多位美國參議員舉行聽證會,也強烈批評印度嚴重的人權、婦女平等和宗教自由問題,歐巴馬總統仍邀請莫迪6月8日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給印度總理做足了面子。
印度之外,越南和菲律賓也明顯向美國靠攏,強化與美國的軍事合作,以因應中國在南海的擴張和軍事化。5月間,歐巴馬訪問越南,並宣布美國政府即日解除對越南幾十年來武器出口的限制。兩國未來的軍事合作項目還包括聯合軍演、提升越軍戰力,以及美軍使用金蘭灣和峴港等港口和機場設施,以強化美軍在南海的運補及後勤功能。
2014年美菲的「新軍事合作協定」可說是「亡羊補牢」。菲律賓歡迎美軍返菲,開放菲軍事基地,由美提供新軍備以提升菲軍戰力。菲曾奪取我國名下的美濟礁、黃岩礁等南海島礁,後來卻被中共搶走,並在美濟礁造陸及建構軍事設施。
中共解放軍計畫在黃岩礁填海造島和建立飛機跑道,引起美、菲的嚴重關切。畢竟黃岩礁距離菲律賓海岸線不到200浬,在菲政府主張的「專屬經濟區」範圍內,北京「軍事化」計畫對菲形成莫大威脅。即將卸任的菲總統艾奎諾曾要求美方表態相挺,受到美參議院領袖如麥肯的正面回應。6月4日美國防部長卡特在新加坡「亞洲安全高峰會」演說時,即警告北京如果一意孤行,美國及其他國家將有「反制」行動。
美太平洋艦隊所屬的史坦尼斯號(USS John C. Stennis)和雷根號(USS Ronald Reagan)兩支航母戰鬥群,從6月18日起在西太平洋(菲東部)進行操練,並非偶然。《紐約時報》引述一位美國官員說,共有12,000名美國官兵、140架軍機、2艘航空母艦及6艘戰艦參加演習,操作的時段及地點都經過策畫,要傳達的信息非常清楚,不會有「誤差」(unmistakable)。
美方刻意選在「國際仲裁法庭」宣布中國對南海主權主張的判決前夕展示軍力,是否足以遏止解放軍「得寸進尺」?有待觀察。值得指出的是,美國「再平衡」策略不再只是「虛張聲勢」,而是劍及履及,展現實力。最大的變數是中國領導人是否低估和誤判美國決策者的政策和意志,擦槍走火,而導致兩超強兵戎相見。
專欄、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