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由荷馬史詩「伊里亞德」看戰爭的權力意志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由荷馬史詩「伊里亞德」看戰爭的權力意志

 2021-10-13 11:43
阿基里斯憤而投入戰場,殺死了赫克托耳,為其好友巴特羅克拉斯報仇。示意圖/維基百科
阿基里斯憤而投入戰場,殺死了赫克托耳,為其好友巴特羅克拉斯報仇。示意圖/維基百科

荷馬為希臘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其生活的時代正處希臘史上黑暗時代剛結束之時(西元前八世紀)。他寫的詩中以「伊里亞德(Iliad)」和「奧德賽(Odyssey)」這兩篇最為大家所熟知。其中,「伊里亞德」以詩歌的方式描述特洛伊戰爭最後一年的片段。揉合著神的慾望操縱,美女海倫帶來的爭奪及復仇,希臘與特洛伊勇士們間的浴血奮戰,最後特洛伊的木馬造成的焚城悲劇。

故事的起點,是由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受到愛之女神(阿芙羅狄忒)的誘惑,唆使並拐走了斯巴達國王墨涅拉俄斯的老婆——海倫。當墨涅拉俄斯發現後,怒火萬丈,於是請求他的哥哥邁錫尼國王阿伽門儂,召集希臘的英雄們,一起進攻特洛伊!其中,已受神諭會死於特洛伊的色薩利國王阿基里斯,在經過眾英雄一番尋找與說服後,終於也參戰了!一千一百八十六艄戰船,浩蕩遠征.....

「伊里亞德」寫在這最關鍵的第十年。由於特洛伊城久攻不下,史詩以阿基里斯和阿伽門農的爭吵開始,阿基里斯深覺受辱而拒不參戰。但在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殺死阿基里斯的摯友巴特羅克拉斯後,阿基里斯憤而投入戰場,殺死了赫克托耳,為其好友巴特羅克拉斯報仇。戰爭造成眾多的英雄死亡,雙方各自付出了慘痛代價!最後的結尾,希臘人以木馬鬆懈了特洛伊人的心防,終至屠城。

這部史詩的壯闊,在於彼此間強力的呼喚,號召起一波又一波的攻勢。雖然,看似奧林匹斯山上的諸神主宰了一切。但,實際上,沒有任何神祇可以單獨改變局勢,即使天后赫拉、戰神雅典娜,無所不用其極,蒙騙了天父宙斯,讓他昏睡,而想要干預最後的結果,依舊失敗。不過,當神祇的子嗣,帶領著族人衝鋒陷陣時,高貴的血統卻也諭示著:「沒有神聖的靈魂,無法撼動整個戰局.....」

然而,有趣的是:「最終之戰,並非由史詩所塑造的英雄,作為結束戰爭的終結者,去開啟一個新的英雄時代。相反地,這些鬥士都以壯烈犧牲作結……」希臘的悲劇似乎暗示著:「要用意志與力量去撞擊著最終的宿命,才是真英雄!」宛如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一般,若無在戰場上捨命奮戰的勇氣,就不配作為一名武士的冠冕,以期用盡全力,拚戰到最後一刻,誓死方休!

這在哲學家尼采所提出的「權力意志」中,有清楚的說明。尼采認為:「所謂戰爭的主導權,決定於權力意志這種最基本的驅力。也可以說,人類意志的強弱,影響了戰爭最終的結果!所以,又有人稱之為『全力意志』……」在兩軍交戰之下,意志的堅定與決心,是關鍵的因子。恰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就是最經典的例子。在「伊里亞德」中,折服於敵人的,正是「權力意志」!

但,在特洛伊戰場上,真正的悲劇並非英雄們生命的殞落。反倒是,戲劇化的木馬入城後,在特洛伊人一片歡欣鼓舞下,帶來火光中毀滅的終結……縱使,這一幕已經在預言者口中,千叮嚀、萬囑咐地告誡:「勿輕信希臘人,別接受任何他們的贈禮,否則將遭致災難!」枉然,已無力可回天。或許,宿命的潛入,就是選在權力意志最薄弱的時刻,趁虛而入,伺機瓦解最後的一堵堡壘。

由荷馬史詩「伊里亞德」看戰爭的「權力意志」,正對應了台灣現在的危境。已被鬆懈了意志的民心,透過中國資金的木馬,藏匿在普世歡騰的台灣社會中,讓人不知不覺,在缺乏「敵我意識」的渾沌腦袋中,難以裝下一聲又一聲的警世箴言。為何「亡國感」如此之重?正恰似尼采所說:「人類意志的強弱,影響了戰爭最終的結果!」此刻,走在十字路口的台灣,只有傾盡全力,建構起防敵的堡壘,重燃集體的「權力意志」,才能決戰「終戰」!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