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影音】勇士當為義鬥爭 !文協百年/李昭容「賴和之行醫、文學與社運關連」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影音】勇士當為義鬥爭 !文協百年/李昭容「賴和之行醫、文學與社運關連」

 2021-10-31 13:23
賴和文教基金會董事李昭容在高雄舉辦的「台灣文化協會百年紀念研討會」發表「賴和之行醫、文學與社運關連」主體演講。在賴和紀念館牆上的「勇士當為義鬥爭 」為賴和詩作名句。
賴和文教基金會董事李昭容在高雄舉辦的「台灣文化協會百年紀念研討會」發表「賴和之行醫、文學與社運關連」主體演講。在賴和紀念館牆上的「勇士當為義鬥爭 」為賴和詩作名句。

「世間未許權存在,勇士當為義鬥爭 」!被譽為「臺灣新文學之父」的賴和為公理與正義而奮鬥的精神,一如其詩作的的名句廣為世人所傳頌,並被視為典範。

賴和紀念館牆上「勇士當為義鬥爭 」道盡賴和的公義追尋,他以文學剖析臺灣被殖民的諸多面向,其文學作品採「寫實主義」的手法,描寫社會陋習、殖民地人民苦難、佃農困苦與士紳腐敗,也蘊含深厚人道關懷;賴和也是仁醫,每年歲末將貧寒者的醫療帳單燒毀…..

今年為台灣文化協會創立百周年。賴和文教基金會董事李昭容日前在高雄舉辦的「台灣文化協會百年紀念研討會」發表「賴和之行醫、文學與社運關連」主體演講,她以「彰化的賴和」、「文學的賴和」、「文協的賴和」以及「今日的賴和」與會分享,並藉此展望臺灣未來的文化發展。

她說在 2021 年臺灣文化協會創立百年的特殊時刻,回顧過去臺灣人曾有一段自覺及追尋的歷程,這條建構臺灣文化主體性之路,至今仍持續進行著。

一百年多年前,賴和誕生於 1894 年的甲午戰爭,他在文化協會創立時已是 27 歲的執業醫師,在他 50 歲短暫生命中留下不朽行蹟,而賴和文教基金會自 1994 年創立以來,秉持著賴和精神,具體實踐人道的關懷、在野的立場以及批判的精神。

文協百年在高雄舉辦的「台灣文化協會百年紀念研討會」由台灣醫學史學會、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合辦,台杏文教基金會、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台灣高醫大全球校友總會協辦。

※2021 TAMH 台灣文化協會百年紀念研討會

講者/李昭容董事/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之行醫、文學與社運關連】

在 2021 年臺灣文化協會創立百年的特殊時刻,回顧過去臺灣人曾有一段自覺及追尋的歷程,這條建構臺灣文化主體性之路,至今仍持續進行著。

一百年多年前,賴和誕生於 1894 年的甲午戰爭,他在文化協會創立時已是 27 歲的執業醫師,在他 50 歲短暫生命中留下不朽行蹟,而賴和文教基金會自 1994 年創立以來,秉持著賴和精神,具體實踐人道的關懷、在野的立場以及批判的精神。本文代表賴和文教基金會,以「彰化的賴和」、「文學的賴和」、「文協的賴和」以及「今日的賴和」與會分享,並藉此展望臺灣未來的文化發展。

彰化的賴和

賴和的出身並非顯赫,祖父賴知曾參與戴潮春事件起義失敗,心情鬱悶而嗜賭,但天性強韌的個性,迫使他日後戒賭改學「弄鈸」,並以其技藝,改善家庭經濟,其子賴天送以「道士」為業。賴和父祖輩的職業與民間習俗有密切關係,這樣的出身背景影響著賴和,使他從小與民間有一體感並同情弱者,是本性的自然流露,不全屬於意識型態的層面。賴家經過兩代的努力,從一無所有到成為地主,而有餘力送賴和入書房唸書。賴和 14 歲拜黃倬其先生於小逸堂學習漢文,舊文學根柢深厚,奠定日後寫作基礎。

賴和 16 歲(1909 年)考入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今臺大醫學院),與杜聰明、翁俊明為同學,蔣渭水則是低他一屆的學弟。在醫學校畢業後,一度就職於嘉義醫院,因無法容忍臺日醫生的差別待遇,於 1917年返鄉開設「賴和醫院」,開始懸壺濟世的生涯,鄉人稱他為「和仔仙」以及「彰化媽祖」。賴和好友楊逵曾道,賴醫師每天看的病人多達 100 餘人,然而他的收入卻比看 50 個病人的醫師還少。另一好友楊雲萍追憶賴和,是為彰化數一數二最孚人望的醫生,身後卻留下一萬餘圓的債務,據說他一張處方箋,收不到 40 錢。而賴和之子賴洝回憶父親每年歲末常將存款悉數領出,並將貧寒者的醫療帳單燒毀。

可見賴和出身民間且回到民間,是為仁醫典範。

文學的賴和

1918 年 2 月賴和前往廈門,供職於鼓浪嶼租界的博愛醫院;隔年 7 月他自博愛醫院退職歸臺,在廈門期間已感受到中國五四新文學運動對於文化、社會的影響力。1925 年在二林事件後,發表第一首新詩〈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的同志〉,之後接續發表第一篇白話散文〈無題〉,隔年發表白話小說〈鬥鬧熱〉,賴和文學創作的心路歷程依序為傳統詩、新詩、散文至小說。王詩琅曾敘述賴和創作之時,總是先用文言文寫好,然後按照文言稿改寫為白話文,再改成接近臺灣語的文章,有時反其道而運作。這些話透露賴和那時代的人應用白話文的不簡單及開拓新文學的辛苦。

賴和身為新文學運動的孕育者,曾擔任《臺灣民報》及《南音》編輯,介入並推動新文學運動,1934 年臺灣最大的文學社團臺灣文藝聯盟創立時,他被推舉為委員長,可見其地位。除此之外,他致力民間文學的採輯,如《辛酉一歌詩》又名「戴萬生反清歌」,1925 年由楊清池彈唱,賴和記錄為文字,於 1936 年發表在《台灣新文學》雜誌。終其一生,賴和以醫術救治人的肉體,以文學剖析臺灣被殖民的諸多面向,其文學作品採「寫實主義」的手法,描寫社會陋習、殖民地人民苦難、佃農困苦與士紳腐敗,蘊含深厚人道關懷,被譽為「臺灣新文學之父」。

文協的賴和

1921 年 10 月臺灣文化協會成立,賴和參與其中並被選為理事,往後投入講演及義務醫療的工作,無論從領導層次到實務層次,他都是文協及彰化支部的重要幹部。1923 年 12 月,「治警事件」後第一次入獄,之後每年與入獄的青年,吳清波、林篤勳、許嘉種及石錫勳等人固定舉辦「同獄會」。1927 年文協分裂後,賴和橫跨於新文協與臺灣民眾黨之間,同時隸屬二個團體,並具協調作用,以減少兩派不必要的纏鬥,賴和堂弟賴通堯妻劉素蘭擔任新文協中央

委員,並主持婦女部,賴和可能有感不宜介入新文協太深,而以堂弟夫婦為代言人,他仍擔任新文協的中央委員,同時在臺灣民眾黨的宣傳報《臺灣民報》與新文協宣傳報《臺灣大眾時報》,並列投資者及實際運作者。1931 年新文協等人組臺灣赤色救援會,賴和未參與,1933 年臺灣議會設置運動第 15 次請願,也是最後一次請願,賴和負責收集中部請願簽名書,可見其社運參與具有彈性,可定位為「關心政治的文化人」,不是完全受意識型態支配的政治人。1941 年 12 月 8月,珍珠港事變當天賴和再度被捕入獄,在獄中以草紙撰述〈獄中日記〉,反映出其在殖民地下無可奈何的沈重心情,與他同在獄中的丁韻仙,看到賴和常把牙刷借給別人刷,獄中三教九流之輩皆有,每天清晨不同人借,賴和身為醫師,卻毫不忌諱牙刷會有傳染之虞而借給眾人。後他因病重出獄,1943 年 1 月 31 日逝世。其行蹟在戰後作家李篤恭以「磺溪一完人」稱之,並為追求真理勇於反抗的「磺溪精神」代表者。

今日的賴和

賴和基金會近年來的「臺灣文化日」的活動,已將「彰化的賴和」與「文學的賴和」,進一步成為「臺灣的賴和」,擴大「賴和」的深度與廣度。彰化的文協成員在臺灣史上本就佔有重要地位,宜蘭、臺北、臺南曾經舉辦過相關活動,2015 年基金會正式舉辦臺灣文化日之活動,持續至 2020 年有追尋文化年代小旅行、社會公義影展以及文化演講,尋找 1920 年代前人的蹤跡,並配合每年 5 月 28日賴和生日的音樂季,由老中青三代的彰化人同時參與盛會,讓文協活動與音樂季成為彰化人生活的一部分。

賴和帶動的文化實踐融入到日常,讓音樂節成為彰化代表的文化節慶,近年來除了往常的「獻一蕊花乎賴和」及文化市集,還增加各種題材的論壇及互動式劇場的體驗,並與楊逵基金會合辦「文學美麗島講座」,與陳澄波基金會合辦「藝起說話!陳澄波彰化系列特展」,運用不同的形式闡揚對這塊土地的感情與實踐,擴大了賴和活動的意義及層次。基金會每年參與者相當多元化,有高中生、社會人士、家庭主婦,也有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的成員。處在臺灣這塊土地中,可以預知的是賴和「我們地方的故事」,在眾人努力在地紮根並融合多元文化之下,上一代故事持續傳承,而下一代故事則繼續衍生中。

※講者/李昭容董事/賴和文教基金會

學歷: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

現任

國立彰化女中歷史科教師

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董事

曾任

朝陽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財團法人將林教育基金會董事

財團法人鹿港文教基金會研究員

著作(近十年):

期刊

〈鹿港意樓的再生〉、〈鹿港十宜樓陳祈及其後代考〉、〈近二十年臺

灣縣(市)志人物志纂修評析:以中部地區為例〉、〈醫界的光與

熱:二二八受難者施江南〉、〈彰化高女:日治時期中臺灣臺籍女性

菁英的搖籃(1919—1945)〉、〈回眸、凝視與前瞻︰2018-2019 年臺

灣人物研究的評析〉(與李毓嵐合撰)

書籍

《鹿港丁家大宅》(晨星出版)、

《日治時期彰化地區文化事業之研究》(國立編譯館主編、稻鄉出

版)、

《鹿港意樓—慶昌行家族史研究》(晨星出版)、

《宜樓掬月意樓春—鹿港慶昌家族史續探》(晨星出版)、

《新修彰化縣志.人物志》(與張素玢、李毓嵐、顧雅文合撰,彰

化縣政府文化局出版)、

《文化的先行者:嘉義文協青年的運動與實踐》(臺灣文學館出版)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