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臺灣民報》的歷史回顧(1)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臺灣民報》的歷史回顧(1)

前身的《臺灣青年》及《臺灣》

 2014-06-18 11:08
台灣新民會」成員合影。二排左二起為林呈祿、黃呈聰、蔡惠如、林獻堂, 右二蔡式穀,後排右三蔡培火。(來自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台灣新民會」成員合影。二排左二起為林呈祿、黃呈聰、蔡惠如、林獻堂, 右二蔡式穀,後排右三蔡培火。(來自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前言

因賴和前輩的120歲生日,重溫他的著作及有關的評論。本想先瞭解《臺灣民報》的歷史,再來討論賴和的關聯,以及《臺灣民報》在台灣新文學發展的角色。探討時發現賴和跟《臺灣民報》關係密切,更瞭解《臺灣民報》前身及後繼報刊演變的歷史,戰後另有份稱為《民報》的報紙,歷史上也很意義。順便一提,我比較喜歡用「台」灣,但各種機構或刊物等,原名用「臺」或「台」灣時,尤其有引號時,按照原版本的用法,一般討論時用「台」灣。

《臺灣民報》最前身是1920年7月創刊的《臺灣青年》,最後改名為《興南新聞》而於1944年4月停刊的,全部不到24年。戰後1945年10月以《民報》之名出版的報紙,應該是秉承《臺灣民報》精神來復刊,1947年3月停刊,不到17個月。今年4月15日本刊以《民報》名由網路正式出版復刊,漢字雖沒「台灣」兩字,但正式的刊頭有用英文的Taiwan:《民報(Taiwan People News)》,目前欣欣向榮。

此章先來討論《臺灣民報》的前身的兩雜誌。以下討論主要參考手上有的書如吳三連等(據說其實是排名最後的葉榮鐘所寫)的《台灣民族運動史》、王詩琅的《台灣社會運動史》、連溫卿的《台灣政治運動史》以及史明的《台灣人四百年史》。有些直接引自(抄自)網站上的「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台灣民報》」的資訊,尤其圖片。此文的圖2-3來自此網站。上述諸書無有關附圖。當然還參考一些網路資料。有些文中會提到。

灣民報》最前身:《臺灣青年》

《臺灣民報》的最前身是《臺灣青年》。根讀上述諸書及文章,瞭解台灣到日本、中國留學的近代知識青年漸多,東京那時有台灣留學生居住的「高砂療」。有些書稱「高砂青年會」的同學會,早於1915年就開始存在,有些書說那只不過是敦睦鄉誼的團體,每年春、秋兩季在高砂療開會。另有遠足郊遊會而已,沒有社會或政治性意識的組織。

1910年代後期,正逢史稱日本的「大正民主」時代,日本國內的自由民主思潮及社會主義風氣盛行,又受美國威爾遜總統提倡民主自決的理想、中國革命及五四運動、朝鮮獨立事件、共產黨的興起等的影響,台灣的留日、中學生,漸有民族意識的思維,開始想組織社團提倡。

1919年夏,林獻堂召集台灣留學生,包括林呈祿、蔡式穀、蔡培火、石煥長、彭華英、黃朝琴、陳炘、吳三連等20餘人,創立「啟發會」,想積極來關心殖民地台灣的命運。同時還有「應聲會」以便聯絡有同樣理想的中國、韓國人士。不過「啟發會」相當疏散又沒活動,

1920年1月由年輕人請蔡惠如召集並在其住處開會,擴大成立為「臺灣新民會(新民會)」(封面圖),打算要以更積極的行動,來推展台灣的政治改革及啟發島民的思想。以後會員多達百餘人,蔡惠如堅辭會長職,敦請林獻堂擔任,黃呈聰及蔡士穀當幹事。「新民會」的歷史典故很重要,無法詳細討論,此文只談跟雜誌成立有關的部分。

有些書說「新民會」內的學生另行組織「臺灣青年會(青年會)」,推「新民會」為指導地位,以「青年會」名義推動活動。有些書說是上述的「高砂青年會」後來改稱「東京臺灣青年會」是主角,又有些書說「臺灣青年雜誌社」成立後,「高砂青年會」才改稱為「東京臺灣青年會」,表示把日本式有同化主義的名稱,改為有民族主義的名號,一種思維的改變。

新民會中的「臺灣青年會」與「高砂青年會」改稱的「東京臺灣青年會」是否不同的會?看上述幾本書,語焉不詳或互相矛盾,仍不能確實瞭解。有本書的討論就明說,有些人的回憶說法及文獻紀錄不同。因為這有關《臺灣民報》最前身《臺灣青年》雜誌的創辦,這「青年會」扮重要的角色,所以特別提出來向大家請教,希望知道者或有研究者來信或寫文章,能更清楚地說明,以後將繼續探討。

辦刊物本是「新民會」的最重要的目標之一,無論「青年會」如何開始,辦刊物更是「青年會」的目標。1920年蔡惠如雖堅辭會長職,但願承擔發行刊物責任,首先拿出1500圓給林呈祿,林呈祿又向台灣富商募最少六千圓捐款,由林呈祿、彭華英、蔡培火三人負責設立「台灣青年雜誌社」。

1920 年7月16日《臺灣青年》雜誌在東京創刊發行,蔡培火擔任編輯兼發行人,以在東京的台灣學生為對象,創刊時總督田健治郎還為刊物題字「金聲玉振」。《臺灣青年》月刊至1922年2月5日止, 共發行18期。內容以後漸多批評台灣總督府的政策,而且極受台灣學生的歡迎。因此總督府採取更嚴密審查與鎮壓的政策,《臺灣青年》發行的18期雜誌中按照出版順序,第4期、9期、16期、18期,總督府認為內容不妥而被查禁,顯然總督府越來越不能接受其內容。不知能否找到資料,到底是什樣的文章內容會受查禁,目前沒看到有人提出資訊討論。

描述 : 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551/20080227_02.jpg
圖1. 《臺灣青年》雜誌的封面。(來自[歷史回想].日本殖民統治下,
台灣人唯一的言論媒體-《台灣民報》
)

《臺灣青年》到《臺灣》

《臺灣青年》創刊一年半後,自1922年4(有一書寫5)月1日起,為強調雜誌不僅屬於年輕人,以及擴大影響的層面,雜誌改稱《灣》。後來因雜誌的基金被移用到其他活動,發生財務問題。決定籌組公司,任命蔡培火為台灣分社主任,返回台灣負責募集資金,在台北成立「臺灣雜誌社株式會社」。以林幼春為董事長,林呈祿常務董事。

雜誌改名《臺灣》後,由林呈祿擔任編輯兼發行人。總部仍設在東京,在台北則成立支局。《臺灣》雜誌,從1922年4月至1924年6月,兩年多的期間,共發行19期。那時期台灣正是「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及 「臺灣文化協會」正活躍的時期。

以後有機會另文再來討論《臺灣》與上述的請願運動及文化協會的關聯。當然總督府因此更嚴密監控《臺灣》雜誌。還沒看到也沒去找資料,這19期中有沒有像《臺灣青年》那樣18期中有4期被禁。

描述 : 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551/20080227_03.jpg
圖2. 《臺灣》雜誌(來自[歷史回想].日本殖民統治下,
台灣人唯一的言論媒體-《台灣民報》

《臺灣青年》及《臺灣》的影響

《臺灣青年》及《臺灣》最大的貢獻在拓荒,凡事開端從無到有最艱辛及困難,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這兩雜誌建立台灣人出版刊物的良好基礎及傳統。最重要的影響開始是對學生,以後更普及到全民。我認為最重要在領導推動了:

1.台灣的政治/社會的改革;

2.介紹新思想與新知的的啟蒙;

3.論戰開啟了台灣的新文學及台灣白話語文。

最明顯的最早的影響是啟動了「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第一次請願於1921年2月向日本議會提出,有178人聯署,主要是在東京的人士。這種影響自然回傳到台灣,台北醫專及師範學校學生就主張組織青年會,以後決議擴大,成為所有人的「台灣文化協會」,於1921年10月17日成立。這些只是最主要的開端,以後為此改革的抗爭不斷。

現在看來,對新思想與新知識的傳播可說「微不足道」,若沒有這些極少量的介紹外國尤其日本、中國的思想、文學或語文,大概就不會引發上述的政治/社會改革活動,以及下述新文學及語文的論戰及評論。

新文學及與台灣語文的討論很重要。《臺灣青年》及《臺灣》漢文、日文約各半,漢文以文言文為主,《臺灣青年》開始不久及以後的《臺灣》繼續辯論,開啟了以後的新文學發展。《臺灣》雜誌不久出現多人鼓吹使用白話文,台灣式的白話語文,以便能達到對一般民眾啟蒙文化的目標,因此開啟台灣語文的論戰。更因此如下章討論,催生了《臺灣民報》。下章繼續討論《臺灣民報》的創刊、停刊及兩次的「復」刊。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