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台語漢字「付」與「負」白話音的探討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台語漢字「付」與「負」白話音的探討

  2014-12-05 17:35
民意論壇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對話平台,無論是社會現象、公共議題、生活文化... 或是對民報的建言,皆歡迎投稿。恕不提供稿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
投稿信箱: twmingbo@gmail.com
我要投稿

台語有一個常用動詞,視同國語「給」的意思,語音全同漢文[互]字(注音[ㄏㄛ];台文標音[hoo7];國際音標[]),例如說「我[互]汝一果弓蕉」(「果」[khue3]),或是「我[互]汝踏著」。兩句的動詞語音相同卻有不同的意思,一個是「交付」或「支付」,另外一個是用在「負擔」「蒙受」等,負受的意思。兩個動詞的本字,第一句擬為「付」是自動的,但是後句「負」台語常用在被動的意思。因為混淆誤譯,小學生一併用台灣國語常譯作「給」。台語如果說「汝[互]我拍」,譯成台灣國語說:「你給我打」,到底是「我打你」還是「你打我」?無法認清兩個完全相反的語意。首先來探討這兩個同音而異義的精確語意,及其合理的的/hoo7/或是 /hɔ/ 漢字語源。有一點要強調的是:口語[ㄏㄛ]/hoo7/的動詞須有接受的對向,舉一個例:「汝付我」,或是「我負汝」;兩個「我」同是受格,或是被動的對向;「汝」是主動者。故兩個動詞雖然是同音,一個語意是「付給」,另外一個是「負受」; 施受的相對意義。

台灣國語或普通話用[厂]喉音或舌根音作聲母的台語漢字大概有下面數字:

互虎狐護胡鬍葫糊滸戶滬 等字。

上面沒有一字適合台語動詞[ㄏㄛ]/hoo7/的意思。有學者(如許極燉教授)建議適用「互」字,筆者也曾認為合理,但是深入研究得知這字原是象形「捲索」的小工具,字形看來頗似兩手相握,其實不然,並沒有「交付」或「付給」的意思;「互」是形容動作的副詞如「互相」而非用在主動詞。上列一行字提示音聲學上的一個對律,台灣國語韻母為注音[ㄨ]或是 IPAu]在台語發音為[ㄛ]或 IPAɔ]。這些漢字在日語字音的韻母(尾音)與台語近似外,聲母(首音)保持完整的舌根音ㄍㄎㄏ(gkh),如「互助」(gojo)「戶籍」(koseki)「胡麻」(goma)等等。

尚有不少台語用 [h]或[厂]為聲母或是首音的單字,普通話則用[f]或是[匸]音作聲母的字詞,電腦上漢字輸入常用字,包括同聲符的形聲字,大概有四十字以上:

負付附府阜埠婦弗佛赴福富服敷複復傅甫父斧膚伕夫伏孚浮等字。

除了上面提起又將詳細說明的「付」「負」兩字外,台語白話少用上示一系列文字當動詞,即普通話用唇齒音[ㄈ](單唇音 f 及上海話吳語 v)作為聲母的漢字。仔細分析下,這些字是漢語中古時代的双唇音[b]或是[p](即 ㄅ 或  ㄆ),而現代的國語轉移為起音[f]或[ㄈ]單唇音的字群,漢語在中古以前無[ㄈ]音。有學者說:「中古的唇音還有極少數的字在閩南語讀h-的,情形相當特殊,可能有不同的來源舉例如:赴、發、分、風、肺、縫」(丁邦新《台灣語言源流》)。事實上文讀音用[h]當聲母者很多。閩南系的台語中,這些字原在中國隋唐以後,部分雙唇音訛化為舌根清音,用以代替新起的語音    唇齒音[f]、[ph]或[pf]作聲母的官話。此外,這類用唇音為聲母(首音)的字,其韻母(尾音)的國台對律不如上述用舌根音作聲母者整齊,但是不少字仍然保持入聲(ptk)。上示「佛」[phut]「富」[phu3]「浮」[phu2] 三字白話音(古音)均帶[p]聲母,把[p]遺失就變成現代文讀音,這個現象說明[h]舌根清擦音聲母[厂]的來源,以及台語厂ㄈ均用h聲母或是台灣國語ㄏㄈ相混,// // 台語混同的原因。

上列有兩字適用於台語白話/hoo7/的意思者正是「付」與「負」,此兩字在韓語仍保持雙唇音為[bul]支付 /jibul/ 及 [bu]負擔 /budam/。普通話「ㄈㄨˋ」漢語文讀音[hu3],台語白話有何字文讀音韻母 [ㄨ](白話[有])變作 [ㄛ]( 白話音[烏]IPA ɔ  )?上述聲母為舌根音者完全符合這個對照,普通話「佛」音   /ㄈㄨˊ/  又音  /ㄈㄛˊ/ 等亦然。其他語言有何類似的旁證?越南漢語「交付」字音[giao phó],套用一句台灣選舉媒體話,說「交付民意公決」,文語白話均通順。今不察「負」的越南漢字音,且例取德語的「淺灘」或是「渡津」的 Furt (如福蘭克福Frankfurt) 英語變成 ford(牛津Oxford)。這些[付][負]發音從文讀音變成白話,即[hu]變成[],也許發音較為容易。事實上雙唇音的[付」古音[pi͡wo] 及「負」古音[bi͡]兩字的尾音(韻母)均比較近[o]音͡͡(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漢字三要素是形聲義,字形「付」是會意字;「亻」與「寸」合成一字表義。《說文解字》解釋道:「與也,從寸持物對人」,這完全是/hoo7/的意思。以上說明「付」的形與義,以及在漢字文化圈內的變音。在語法上,台語白話「付」/hoo7/]只用在「及物動詞」,必須有「受格」,比如講「我付汝」,不說「我/hoo7/」,但是可以用文語「我/hu3/」(我付),受格不定或是省略。

「負」字《說文解字》「恃也,從人守貝;有所恃也」,「負」字是形聲字,上形是人身彎腰的變形「𠂊」,下半「貝」表音,作依恃的意思,如「自負」。「負」的發音變化極大,有吳音用在上海話作唇齒音[v]聲母,韓國話或是日語吳音仍然用[b]雙唇音作起聲,附合上述的古音。又根據《廣韻》標音[房久]切,有新出版字典附注 [foù]音。此[foù]音靠近台語白話[hoo7],IPA]。查現代字典,「負」字可組成很多複合詞,但是主要用在動詞,意義是:負擔、負責、遭受、負傷等,這字就適合作台語動詞/hoo7/的意思。

從上述語音變化的論證,以及「付」「負」兩字形義的符合可以解釋台語白話/hoo7/的語源,澄清混淆的原因。至於此動詞的訓用漢字,在台灣多數字典(包括教育部推薦的)擬定為「予」字,此字既難以音聲變化之知識解釋外,從漢語音韻學或是國台語聲母的對照也無法說明。「予」除了作動詞外可作第一人稱代名詞及聲符,如「預」「豫」「妤」等字。台語漢字音 [ㄨˋIPAu]一系列如:予、預、雨、與、余等字,其中「雨」字的白話音為 [ㄏㄛ]或[hoo7]與文讀迥異,據字典其語音可能來自上古音,此音的演變與「予」字及其同音字無關。據成書於宋代的《切韻指掌圖》已將重唇音及輕唇音分別,隋唐以前進入閩南的漢族或是百越原住民「負人統治」,生活用語少有文字的記錄,日久月深只憑口傳語音,不分別「付」「負」兩動詞而混淆。另外台語要求對方「讓我」作什麼的互動行為,也許可以用「互」字了,如說「互我來!」 一   在團隊運動如雙打球賽或排球賽中,說讓我來還打這一球。 

———

*1. 台語標音棌用教育部建議的羅馬字標記,另外以 IPA 國際音標注釋,hoo =  hɔ

*2. 此篇為敬答故王育德教授的第三篇關於台語常用語詞的漢語字源。第一篇為[sui][水」,正字是「秀」字,如「秀端端」[sui-tang-tang],有陳冠學及吳坤明兩位提示正解,筆者用語言學的理論支持此說。第二篇為男女性別之查甫查某,筆者推論是百越殘語「仔甫」「仔姆」,「仔」字韻母複輔音簡化,又如同漢語複合詞「女子」 反置成為「仔姆」。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