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改革是烏克蘭自救之道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改革是烏克蘭自救之道

 2014-08-05 07:23

西方國家以馬航MH17空難事件調查受阻,俄羅斯繼續向烏克蘭東部輸入武器及裝備為由,相繼對俄羅斯祭出針對石油、國防、銀行產業的「第三波」經濟制裁,看來俄羅斯與西方國家在烏克蘭的對抗,正在節節升高。

早先,俄羅斯外長已經表示過,西方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不會有用,「反而會促使俄羅斯在經濟上更加獨立。」 顯然的,普丁總統也不會因一個空難事件,而犧牲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略利益。

烏克蘭危機如果不能由有關方面就烏克蘭與西方的軍事關係,以及烏克蘭境內俄語系住民的基本權利問題,達成妥協,便有可能愈演愈烈,最後導致烏克蘭領土分裂,俄羅斯與西方陷入長期冷戰,亦非不可能。

俄羅斯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曾經與西方就北歐的芬蘭(沙皇時代曾經是俄羅斯帝國一部份)與中歐的奧地利(二戰末期俄軍曾短暫佔領過),達成兩國軍事中立化的協議,在東歐的烏克蘭問題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似乎還沒有與俄羅斯妥協的打算,反倒是想用節節升高的經濟制裁,來試探俄羅斯的能耐。

烏克蘭問題與敘利亞內戰不一樣,烏克蘭語與俄語系族群,經過200年以上的融合,彼此矛盾並不嚴重,也無致命的宗教衝突,只有「親俄」、「親歐」的政策分歧,還不到拼得你死我活的地步。因此,要結束這場內部衝突,有賴於有關各方自制、並早早讓它收場。

烏克蘭最大的威脅不是俄羅斯,而是她自己。根據國際透明組織2013年的報告,烏克蘭的貪腐印象指數(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在177個國家中名列第144名,比俄羅斯還落後16名。現在的親歐民族主義政權,靠著大規模群眾運動,搞倒了先前的親俄民選政權,但是「親俄」抑或「親歐」不是重點,烏克蘭的長治久安,還是在於本身的政治革新。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