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那一年的這一天 】1885.5.22《悲慘世界》作者、法國大文豪雨果過世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那一年的這一天 】1885.5.22《悲慘世界》作者、法國大文豪雨果過世

2017-05-22 08:00
法國大文豪雨果堪稱是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國民主政治家,《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是民眾所熟悉的小說,被改編成電影、音樂劇流傳於世。(圖/擷取自維基百科)
法國大文豪雨果堪稱是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國民主政治家,《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是民眾所熟悉的小說,被改編成電影、音樂劇流傳於世。(圖/擷取自維基百科)

喜愛音樂劇的朋友,對《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一定很熟悉,其實這部音樂劇是改編自法國大文豪雨果所寫的長篇小說,他的生平橫跨幾乎整個十九世紀,其創作思想不但對社會低下階層人士的生活有更多寫實的描寫,也對於人內心的掙扎與矛盾有更多深入的著墨。雨果不但是文學巨人,而且是法國民主政治家,他為自由、平等和友愛奮鬥終生,是法國文化堅定的捍衛者。1885年的5月22日,他因肺炎不治,被安葬在先賢祠,與《基督山恩仇記》作者大仲馬同眠於此。

出生於19世紀初期的雨果,小時候是在動盪環境中成長,這個世紀也是歐洲現代文明最光輝燦爛的時代,雨果憑著其豐富的作品與多面向的創作才華躍入了文學舞台,成為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與文學運動的領袖。雨果一生創作了眾多詩歌、小說、劇本、散文、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

雨果第一部成熟的小說出現在1829年,反應出他敏銳的社會意識,《縲紲盟心》則是部有關真實殺人犯在法國處決的紀實短篇小說,於1834年問世,被視為《悲慘世界》的前奏。

雖然雨果博才多藝,音樂方面並不出色,不過他的作品為十九和二十世紀作曲家提供靈感,對音樂節產生重大影響。從十九世紀至今,超過1000部音樂作品從雨果那裡獲得靈感。特別是雨果的戲劇離開古典、偏好浪漫,吸引了許多作曲家改編歌劇。和戲劇一樣,雨果的小說也成為作曲家的重要參考,推動他們創作歌劇、芭蕾舞及音樂戲劇如《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

尤其《悲慘世界》以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時代社會背景,描述幾個小人物如何在個人的罪性,生活現實的逼迫,法律,憐憫,生命的掙扎,愛情,自由與理想的衝突,反思。書中穿插當時法國革命動亂的背景和拿破崙滑鐵盧戰役的描寫,以及當時法國社會的很多細節都有論及。雨果力圖表現嚴刑峻法只能使人更加邪惡,應根據人道主義精神用道德感化的方法處理,他借主人公之口說道「最高的法律是良心」。

為了這部書,雨果前後構思了40年,到晚年才完成。他自稱這是「一部宗教作品」,不但最能反映雨果畢生文學手法與思想觀念的文學巨著,也是浪漫主義小說集大成的經典之作。雨果曾經向他的義大利出版商解釋自己的雄心抱負:「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讀到這部書,但是,我寫這部書確實是為了所有的人。社會問題不承認國界,人類社會的深度潰瘍遍布全球,凡是男人愚昧無知,限於絕望的地方,凡是女人為了一塊麵包而賣身,以及兒童因為沒有學習的書籍和取暖的火爐而痛苦的地方,我的《悲慘世界》都會來敲門,說道:「開門,我找你們來了!」由此反映出雨果充滿悲憫心的人道思想。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