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寫台灣史絕對不單純,國人,尤其國會應該追究:自從馬墜落「民調死谷」之後,有多少叛國勾當,馬索性不說,企圖直接就幹?!
和平協議,是馬九趴奄奄一息亂政,最放心不下的「癌末」懸念,而且很明顯,台灣統派與中國涉台單位的互通款曲,頗能反映馬九趴的躁進企圖。
二O一二年,馬連任就職三個月後,「中國評論月刊」就刊出一篇頗具份量的文章:《論兩岸和平協議的三大支柱與階段性進程》,作者是福建師大「憲法學」教授杜立夫。
文章核心論點:兩岸和平協議居於「兩岸協定最高層次」具有法律效力,是兩岸「憲法性文件」,應該建立在「三大支柱」,也就是三個「框架協議」之上,包括已經簽訂的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以及文化合作(CCFA)、安全合作(SCFA)兩個框架協議。
這個概念頗能解讀馬亂政,到底在亂甚麼。請留意,這不是馬英九碎碎念的和平之鑰,而是統派討論多年的「一個中國三個憲法」即一中三憲理論之實踐。
換句話說,「一個屋頂理論」講了數十年,馬與統派已經把這個概念進化成:以「和平」之名,簽訂實質為「憲法性文件」的「和平協議」,一舉完成實質統一的「更不可逆」關鍵工程。當年ECFA簽訂之後,統派媒體包括聯合報系,就意氣風發,得意叫囂:ECFA一簽,統一之勢已然「不可逆」!
而所謂「三大支柱」,「文化合作」被認為最關鍵,統派和中國一致認為,中國「併台」大業,沒有甚麼比「我是誰」身分認同問題更重要!
「文化合作」就是要解決「台灣人身分認同」問題,字面上,文化合作,看似溫和;其實在口頭上,其他場合或相關評論,通常使用另一個名詞,意在連結「ECFA」的框架協議概念,更能表達真正企圖,他們叫「文教ECFA」。事實上,「三大支柱」刊出前,「文教ECFA」議題已經悶燒,只是馬深知議題敏感,且民調墜落,刻意壓低。
譬如,「三大支柱」刊出半年前,連戰的「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就轉載「旺報」的一篇文章:「為兩岸文教ECFA創條件」,作者李英明,中華科技大學副校長,國民黨前增額補選立委;另外,「三大支柱」刊出一個月前,中央社一則「第八次江陳會後」的新聞就提到「對岸力推簽署文教ECFA」沒有引起太大注意,馬政府也保持低調;實則,文化教育也搞框架協議,駭人聽聞!
除非接受扶持的叛國者,誰會把民間自發性文化交流,和絕對具有「主權象徵」的國家教育政策,拿來與軍事敵國簽訂協議,來ECFA(框架)自己?
只有法西斯、納粹、共產黨才會將「文教框架」當作侵略武器;歐盟,有意從經濟結盟走向政治結盟,但其盟約除加強營造交流環境,無涉文化協定,更遑論涉及主權敏感神經的共同教育框架?
馬亂政對中國而言,機不可失。馬首任就職半年後,中國就發表「胡六點」;而「胡六點」優先順序:一中教條擺頭條,一中市場其次,接下來就是「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
好個精神紐帶!改寫台灣史根本是馬「癌末政府」實踐「文教ECFA」未竟之志的陽謀;他大勢已去,心一橫,準備硬幹。國會不能坐視不管!
滿清中國的思想家龔自珍說:滅人之國,夷(滅)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改台灣史,與「去」台灣史何異?既然這麼恨台灣,請馬上滾回中國,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