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志信,台灣台東卑南社人,1886年出生時還是清朝時代。1897年南志信就讀日治時代國語傳習所卑南分教場(今台東南王國小),1902年畢業即赴知本分教場(今知本國小)任職,1904年獲推薦保送台灣總督府醫學校,1909年畢業成為第一位原住民學習現代醫學的畢業生,1911年5月11日獲頒醫業執照進入台東醫院服務,是台灣第一位正規訓練的原住民醫師,任職公醫20年,專長治療瘧疾和恙蟲病,深受日本總督府重視,曾獲明仁皇太子接見並合照。1925年總督府表揚南志信醫術卓越,並致力於衛生教育改善原住民習俗和開發原住民社區,頒授他紳章與獎金並晉升他為高等醫官,是原住民最高榮譽之代表。
臺灣紳章為臺灣日治時期,由臺灣總督府頒發給台籍仕紳、商人的一種榮譽象徵。圖/取自維基公有領域
南志信於1929年辭官自行開業於台東,醫院名稱「南醫院」成為原住民生命照顧的中心,他常免費為窮苦的病人診治,受到不分族群的地方父老尊敬愛戴,他平時為人親切樂善好施,但看病認真嚴肅,如問到病人尚未進食會要求病人先吃才看病,他會請妻子準備飯菜給病人食用。南醫院雖受日本政府尊崇,但他對殖民政策仍會表達不滿,他對日本政府發動戰爭大量徵調原住民充軍非常痛心,為了擺脫卑南社日警的干擾,他不參加義務勞動更舉家移居到台東市區,許多族人也跟著他遷居,形成卑南族新興聚落北町新社,戰後這社區成為台東市寶桑里,卑南語稱作Papulu(巴布麓),他在這裡照顧鄉里同胞長達17年。直到戰後1946年南志信60歲才停止醫業轉而從政,他被國民政府台灣省臨時參議會推選為制憲國民大會的代表,在1947年台灣發生228事件時,他也是台東的228事件處理委員會的主任委員之一,當時還主張台灣原住民族應改名「台灣族」,而不要用「高山族」或「高砂族」的名稱。
南志信後來擔任台灣省政府的省府委員,他對原住民社區的醫療落後、傳染病盛行、公共衛生缺乏提供不少建言。後來又和創辦高雄醫學院的總督府醫學校學弟杜聰明(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共同努力,在高醫開辦「山地醫師醫學專修班」培養原住民醫學生,讓更多原住民醫師在畢業後返回山地鄉為原住民同胞服務。
南志信為原住民爭取權益的立場和精神一以貫之,直到1958年他過世都未放棄。他聲如洪鐘積極努力的作為令人印象深刻,作為首位原住民醫師,南志信確實盡到了他為病人、為族人奉獻服務的責任。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