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詩寫台灣】台灣第一個泡湯溫泉——北投溫泉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詩寫台灣】台灣第一個泡湯溫泉——北投溫泉

2021-05-15 10:30
地熱谷溫泉,熱氣蒸騰冒烟,白濛濛一片。圖/呂自揚攝影
地熱谷溫泉,熱氣蒸騰冒烟,白濛濛一片。圖/呂自揚攝影

永河採硫遊記傳,
日本開發多溫泉;
百年勝景風情變,
熱谷猶見冒白煙。
—〈北投溫泉〉

台灣多溫泉,從屏東四重溪,高雄寶來,台南關仔嶺,南投廬山,到台北北投,宜蘭礁溪,台東知本,都有著名的泡湯溫泉。北投溫泉最早著名。

北投溫泉靠近淡水,在產硫磺的大屯山。

1642年,荷蘭趕走入佔淡水雞籠的西班牙人。《熱蘭遮城日誌》記載,西班牙人佔淡水時,就有原住民採山上硫磺,賣給福建來的人。硫磺是做火藥的原料,大屯山北投一帶原住民,現在稱為凱達格蘭族。

1697年,福州火藥庫爆炸,郁永河冒險來台,從南臺灣府城坐牛車到北台灣的北投採硫磺,寫了《裨海紀遊》,記寫從府城台南,北經新港、麻豆、大肚、牛罵、大甲、竹塹到淡水,沿途所見之自然景觀與原住民之民情風俗的遊記。這是歷史上,第一位在300年前就走過台灣南北300公里荒烟,所寫的傳奇遊記。


郁永河著《裨海紀遊》封面。圖/呂自揚提供

郁永河寫了很多首生動的〈土番竹枝詞〉。第一首:「生來曾不識衣衫,裸體年年耐歲寒;犢鼻也知難免俗,烏青三尺是圍闌」。(犢鼻是齊膝短褲。烏青是黑布名。)

他走到北投有硫穴的山前說:「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更進半里,「草木不生,地熱如炙」。又寫〈北投硫穴〉詩說:「造化鍾奇構,崇崗湧沸泉」,「碧澗松長槁,丹山草欲燃」。附近居住有內外北頭(投)和大小雞籠等二十三社原住民。


郁永河《北投硫穴》詩碑。圖/呂自揚攝於台北市圖書館北投分館 

清代曾禁採北投硫磺,後來設磺務局開採。日治時代,曾企業化開採硫磺。

1894年,有德國硫磺商人來北投,最先發現北投溪谷有溫泉,開設溫泉俱樂部,是台灣第一間泡湯溫泉。

1896年,日本人在新北投山谷,設立台灣第一家溫泉旅館「天狗庵」,野溪也有露天浴溫泉。之後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和公園,成為日治時代著名觀光區。很多文人雅客都前來北投溫泉泡湯作詩。

1911年,梁啟超來台灣曾遊北投,寫了《北投溫泉》詩,前四句:「尋幽殊未已,言訪北投泉;曲路陰迴壑,海流碧噴煙。」

日治時代,北投溫泉溪谷,曾有遊客失足被高溫燙死,因此被稱為地獄谷。到1960年代仍叫地獄谷,是台北大專學生喜歡的郊遊地。地獄谷溫泉熱可煮蛋,名稱不雅,後來改名為地熱谷。


北投溫泉地熱谷園區入口。圖/呂自揚攝影

1960〜70年代,北投溫泉旅館爭先開,曾多達70多家,還曾變成風化區。到1990年代,溫泉旅館已無幾家。

現在北投溪溫泉區地熱谷,已轉型為觀光休閒旅遊區。園區草木清翠,有把日治時代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整修成的北投溫泉博物館,北投文物館,有著名綠建築的台北市圖書館北投分館,凱達格蘭文化館也在附近。


凱達格蘭文化館原住民雕像。圖/呂自揚攝影

地熱谷溪底都是大小石頭,水流清澈成綠色,有硫磺味。很多大小石頭都有顏色斑駁的黃色硫磺。

遊客喜歡到水清成綠色的溪裏戲水,坐在溪石頭上看風景野餐,在觀景台觀賞出溫泉處的溪谷。出溫泉處的溪谷。每天都熱氣蒸騰,一直在往上冒著縷縷白煙。蒸騰的縷縷白烟,把溪谷籠罩成白濛濛的一片。


地熱谷的溪石有黃色硫磺。圖/呂自揚攝影

300年前的郁永河來北投採硫磺時,一片蠻荒,他遠遠就看到「望前山半麓」,在冒著「白氣縷縷」的白烟,附近居住的是凱達格蘭族原住民。

300年後的北投,山河景觀已有很大改變,山上的硫磺因品質不如進口,已不採。附近的原住民有的漢化,有的他遷。只有北投溫泉區的地熱谷,仍舊在「白氣縷縷」的冒白烟,並成為知名的溫泉旅遊名勝。

附記:

一、郁永河300年前採硫地點,已難明確查考。

二、台師大地理系畢業的台南女中名師顏金良,曾騎著摩托車,順著300年前郁永河採硫行走路線,從台南到北投天母,並重遊大屯山區的硫氣孔區。然後研究相關歷史地理,把郁永河的《裨海紀遊》,改寫創作成歷史長篇小說《走過荒烟——三百年前老台灣的探險》,由筆者主編的河畔出版社於1981年出版,後來改書名為《前進老台灣——郁永河採硫傳奇》。


顏金良(顏巖)著根據郁永河《裨海紀遊》改寫成歷史小說《走過荒烟—三百年前老台灣的探險》和改名新版《前進老台灣—郁永河採硫傳奇》封面。圖/呂自揚提供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臺,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