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個極重視口腹之慾的社會,大家都想嚐鮮,吃是台灣人的最愛。
但台灣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重視吃,重視稀罕與口感,卻對食物的安全極為馬虎;只要食物沒有壞,沒有發餿,吃了不會吐、不會死,大家就不會嚴肅以對。由於人民不夠警覺,政府當然也泄沓不努力。由於政府泄沓、商人草率、人民馬虎,所以台灣的食安問題遂不斷發生劣等米、毒油劣等澱粉,以及摻用工業用的化學物等事件不絕如縷。
而演變至成,人們對台灣的食安疑慮仍未解,卻又發生日本核災區的食品進口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我的擔心是:
核污染是種更厲害的污染,食品的外形不變、食物的口感不變,任何人都不可能家裡放個輻射探測儀器,政府只要一鬆,核污染的食物就會滿街走,神不知鬼不覺。
台灣政府辦事都不嚴格,對某些得罪不起的國家就常放水,對美日商品我們就認為他們是進步國家,對他們的商品就相信他們的書面資料,由於我們得罪不起日本,縱使商品來自核災區,只要他們說沒有問題我們一定放手,我不敢相信政府及進口商的把關能力,也不相信安檢人員的魄力。
核污染食物吃了後,風味不變,而且輻射物吃了後也不會有立即效果,它可能要常常吃、大量吃,幾年後才見副作用,而且自然界就有輻射,輻射食物的究責相當困難,因而很容易脫罪卸責。
因為核污染風險高,人民不覺,政府若執意要開放福島等五縣市的商品,一定要每筆全部檢驗,不能抽驗,而且標準要嚴,不合格就立即銷毀,以免進口商走後門將商品盜賣,進口商走後門之事在台灣也是常見,因此銷毀必須公開。
日本輻射災區。圖/取材自https://goo.gl/xt3rjm
台灣政府親日,抵擋不住日本政府的遊說施壓,堅持要開放福島等五縣市之商品,但我們要知道輻射污染是最毒的污染源,放射線可能促發人體的基因突變,產生癌細胞或產生酷斯拉似的怪胎。因此對於核污染遂必須格外警覺,不能有任何漏洞。防止核污染乃是政府的之職,親日的台灣政府準備好了沒有?
我大學時特別去讀了放射化學,知道輻射物的可怕,因此政府決定開放福島商品進口,就勾起了我對輻射污染的忽視。我不希望台灣在食安之外,又多了一項輻射安全的威脅,所以台灣的人民必須注意這個問題!
專欄、專文等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