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財經內閣穿幫?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財經內閣穿幫?

2016-04-18 10:15
林全組閣記者會,新政府的內閣人事名單出爐後,被認為是「蔡政府馬路線」。林健次教授認為林全可能就是一個思想守舊的官僚,腦筋傾向在既有的體制下打轉,比較少去思考體制上的問題,讓民眾很難對林全領導的財經內閣有正面的期盼。(黃謙賢攝)
林全組閣記者會,新政府的內閣人事名單出爐後,被認為是「蔡政府馬路線」。林健次教授認為林全可能就是一個思想守舊的官僚,腦筋傾向在既有的體制下打轉,比較少去思考體制上的問題,讓民眾很難對林全領導的財經內閣有正面的期盼。(黃謙賢攝)

筆者讀過了南嘉生先生四月十六日在自由時報自由廣場發表的「蔡政府馬路線」一文。筆者大抵同意南先生的看法,願意推介。本文從另一角度切入。

首先,我們可以從林全有關人事任命的講話讀出很多訊息;人事任命的理由與說詞前後矛盾,實在讓人霧煞煞。他任命替ECFA效命、宣傳的陳添枝,理由是「國發會工作艱鉅,要有能力、經驗、格局的人」,「(我)推薦陳添枝給蕭萬長…蕭非常滿意,… 專業人士是不分藍綠的」。至於陳添枝主導過的消費券政策,林全則說:「消費券也是有利、有弊、有爭議的政策,…不要用一個政策來否定他」。

矛盾的任命說詞

在介紹常次許虞哲出任財政部長時他說:「當然不是因為他是我同學,而是他在財政部的資歷實在太完整,『升任』是順理成章」。在介紹也是他同學的金管會主委時則說:「他在資本市場界算是教父級人物」。

可是,對於選任台大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李世光出任經濟部長,卻來個腦筋急轉彎,說:「…雖然專業背景看起來有落差,但內閣首長靠的是清晰的頭腦和領導力,相信李世光有能力面對未來挑戰」。

「內閣首長靠的是清晰的頭腦和領導力」,基本上是正確的;假如再加上傑出的管理與決策能力就更好。但是,假如應用在李世光頭上的理由是正確的,那麼應用在陳添枝、許虞哲、丁克華身上的諸如「經驗」、「資歷完整」、「升任」、「專業」、「教父級」的說詞就變成胡扯了。事實上,假如用「內閣首長靠的是清晰的頭腦和領導力」的標準去找人,可能國發、經濟、財政、金管都可以找到上百位的候選人。所以,歸根究底,林全並沒有告訴我們財經內閣真正的任命原則或者被任命者與政策的相關性。

錯誤陳腐的觀念

林全在介紹財經內閣時還丟出幾個令人不安、值得檢討的觀念。林全說:「『專業』是不分藍綠的」。林全自己拿不定主意或搞不清楚到底政務官要不要「專業」已如上述;他至少必須了解政務官當然是要講究意識形態的。一個站在資本家立場的政務官會問如何幫資本家累積更多資本;一個關心貧富不均的政務官會問如何讓窮人生活好過一點。問題不同,答案不同,對台灣經濟的看法與政策就會不同。統獨也是一樣。一個關心台灣經濟的人和關心中國經濟的人問的問題自然不同;問題不同,答案自然不一樣。答案不一樣,政策自然也該不一樣。

林全說,「消費券也是有利、有弊、有爭議的政策,…不要用一個政策來否定陳添枝」。這句話完全沒有政策是非、成敗的觀念。其實,再錯誤的政策都是有利、有弊,總是有人受益、有人受害。政策成敗要看的是有沒有達到政策的目標與效果。林全這種扭曲觀念的門面話,是舊式官僚的搪塞語言。

林全說:「許虞哲在財政部的資歷實在太完整,『升任』是順理成章」。假如政務官是從事務官長期觀察、培養出來的話,那不就是回到蔣介石、蔣經國時代的官僚體系用人法了嗎?勞動、衛福二部首長由次長「升任」,或許也可用來註解林全財經閣員「升任」的思考法則。

林全的話透露出來的觀念,對照他對財經閣員的選擇,筆者的結論是:林全個人可能就是一個思想守舊的官僚,腦筋傾向在既有的體制下打轉,比較少去思考體制上的問題。

對體制缺陷的無感

以林全身兼三家公司的獨立董事為例。現行體制規定一個人最多只能身兼三家公司的獨立董事。在這個體制下,林全除了身兼任三家公司的獨立董事之外,又兼任另外三家公司的一般董事,總共六家;聽說光是董事酬勞一年就可以輕鬆的進帳二千多萬。這一切都合法。可是一個對體制的良窳有點關心的人,應該很容易就會感覺到這是另一種旋轉門、是政商掛勾的擴散與延伸;它是一個腐敗、不公、不義,至少必須被改革或改良的制度。可是林全似乎沒有這種感覺、樂在其中,把這個制度「利用」或「被利用」得淋漓盡致,甚至把它拿來證明自己與準國發會主委陳添枝為政府犧牲、不愛財的例證。

在悶經濟之下,在貧富不均如此巨大的現狀下,在台灣人急需一個有新思維的經濟改革團隊下,很難令人對林全領導的財經內閣有正面的期盼。

一廂情願的期待?

不過,筆者還是不願放棄對蔡英文政府財經內閣的期待,盡量往正面的方向去解讀,希望有下面的發展:

第一、林全內閣發佈政務委員任命時,提出政務委員督導的議題與跨部會的任務。對照林全「升任」事務官,把部會首長當事務官任命的事實,其透露的可能是:政務委員才是政務的主導者、才是名符其實的政務官;各部會只是執行命令的工具而已。政務委員和政務委員背後的、更高的決策者才是真正的財經內閣的主導者。

第二、財經部會的副首長還沒發佈完畢。財經部會之外,有些已發佈的副首長還是有改革亮點。假如財經部會副首長改革亮點整齊,則財經內閣還是可能有一點點期待的價值。

第三、假如前二項期待不太離譜,則「勉強接任閣揆」的林全以及具「升任」性質的部會首長,可能會在一、二年內全面換新;那時可能會有一個比較新的、有活力的新內閣。

當然,以上的期待完全是「超現實」的、一廂情願的。評論現在與預測將來的基礎,應該是活生生擺在我們眼前的事實,而不是對還沒發生的事實的想像;一廂情願是很危險的。

台灣人民已經有過太多被政客欺騙的經驗。對蔡政府我們還是要秉持事實、就事論事、批判鞭策。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