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蒙塵的諾貝爾和平獎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蒙塵的諾貝爾和平獎

 自由作家 2017-09-19 13:56
民意論壇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對話平台,無論是社會現象、公共議題、生活文化... 或是對民報的建言,皆歡迎投稿。恕不提供稿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
投稿信箱: twmingbo@gmail.com
我要投稿
翁山蘇姬曾告訴美國駐緬甸大使表示,不想再聽到「羅興亞人」( Rohingya people)一詞(圖片:網路翻攝)
翁山蘇姬曾告訴美國駐緬甸大使表示,不想再聽到「羅興亞人」( Rohingya people)一詞(圖片:網路翻攝)

以前緬甸一直是獨裁的軍政府掌權,由於近年翁山蘇姬與同僚的努力下,已漸漸轉型,過去翁山蘇姬也曾經為了自己的人民奮鬥過,為了民主人權遭到囚禁,使得翁山蘇姬長年不得與外界接觸,如今緬甸這個國家逐漸民主化,但事實上,這個國家依舊充斥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想法。

過去羅興亞人在緬甸內部是不受到承認的,且緬甸人並不認為這個種族是緬甸人,即便如此,站在人道的立場上,也不該殘殺無辜的百姓,的確,緬甸人民痛恨武裝的羅興亞穆斯林,所以放任緬甸政府殘殺羅興亞人,但或許有更好的方式來取代殺戮。

人類歷史上有許多屠殺的悲劇,在屠殺之後並沒有使狀況變好,不過是製造更多悲劇罷了。例如美國越戰時的美萊村大屠殺,並沒有讓美國贏得勝利,甚至被國際與國內譴責,這樣的行為只會令人更加反感。敘利亞的阿塞德對國內的武裝分子實行武力鎮壓,更是成為濫殺無辜的兇手,敘利亞難民逃亡歐洲,如今歐洲難民危機,成為國際嚴重的問題。

現在緬甸內部數以萬計的羅興亞民族奔走孟加拉,也成為嚴重的難民問題。緬甸人其實不是特別在意國際怎麼看待他們對羅興亞人的方式,因為他們從過去就認為羅興亞人不應該出現在緬甸。因為宗教、語言、文化全都不一樣,這樣就變成排擠他們的理由,即便在緬甸住上一個世紀也是一樣,他們沒有被緬甸政府承認,也就是說沒有任何身分。

自古就受到不人道方式對待的羅興亞人,因為沒有身分就沒有教育,沒有教育就陷入貧窮,普遍讓羅興亞人不平衡,武裝起義變成其中之一的選項。這樣的作為讓緬甸人更加厭惡,使得緬甸人任由軍隊屠殺羅興亞人。對,當迫害他人成為民意,連翁山蘇姬都不便說什麼,因為翁山蘇姬想獲得多數人民的支持,好讓自己的政黨能獲得最後的執政權力,只好無視於羅興亞人被迫害的事實。

諾貝爾和平獎是基於人道關懷而頒發的,這是當時的初衷,但翁山蘇姬卻隨著時間的變遷而變得現實,或許他認為獲得在緬甸能完全執政的權力,比關注人權發展的諾貝爾頭銜更值得她去爭取。

政治權力與維護人權一向就是兩個既衝突又合作的關係,但總是有比取得政治權力更重要的事。維護人權與高尚的品格,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應該具備的,就像史懷哲醫生與德雷莎修女,過去我很推崇翁山蘇姬的勇氣,如今對於翁山蘇姬的評價隨著她對人權的冷漠與貪圖政治權力而降低。


論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