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於今年1月5日選出管中閔為新任校長,但爆發他未主動揭露擔任台灣大哥大獨立董事的情事,因此與身為遴選委員的台哥大副董事長蔡明興,產生未利益迴避的爭議,此外,又有抄襲研究生論文嫌疑,不過,論文一事經台大倫委員會調查,決定不予認定。
雖然遴選委員會又於1月31日開會,仍舊認定管先生資格「毫無疑義」,但教育部仍要求補件解釋釐清相關爭議,同時另有台大師生連署,要求舉行臨時校務會議討論遴選爭議。
面對爭議,前教育部長黃榮村於2月10日表示,遴選委員會與台大行政單位已走完所有程序,不可能再作任何變更,教育部應依程序儘速核定或批駁,以免傷害了大學自治原則。
程序正義在民主運作中十分重要,但此次爭議的背後,實是對代表「台大德性」的「正義」,是否在遴選中有受到應有的尊重產生疑惑所致。那什麼是「台大德性」?
即將卸任的哈佛大學校長Drew Faust,在2007年的就職演說中,對大學下了新的定義:「一所大學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別對歷史和未來負責,而不單單或僅僅是對現在負責。一所大學關乎學問,也要對這個社會,提供思想與勇氣。它是用來改變社會,而不是被社會改變的。」
的確,理想的大學功能,在提供學子學習,並掌握生活/生存所需的知識和從事精神文化的探索及道德教化外,它也會是社會前進的燈塔,引領社會前進的方向,所以在美國,有「先有哈佛、後有美國」之說,這不僅是說哈佛建校先於美國建國,更是強調哈佛提出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對美國社會的燈塔作用。
台大之於台灣社會,在某種層度也扮演這種燈塔角色,有幾任的前校長,也多能領導學校,對社會發展中令人困惑的重大問題進行獨立、深入的思考,揭示社會中的矛盾和弊端,為政府和社會提供諮詢、建議及批判,並培育合格的學子,促進和落實社會發展,這包括科技領域的探索與發現,也包括在社會領域以正義、道德良知,維繫社會的進步。而這些在台灣社會中被默認的學術道德高位,和社會良心堡壘的傳統,就是「台大德性」。
校長遴選委員會是民主制度下校園自治的工具,任何成功的民主運作一向都得兼顧代表性和程序正義,後者從流程中可以輕易看出,但前者往往容易被糢糊化,尤其當過程的透明度或辨認度不夠理想時,而這往往成為事件爭議的源頭。
在這次的作業中,遴選委員們有把「台大德性」正確的帶進評量的過程中,並且給予正確的權重嗎?這是此次某些人的困惑,因為,若「台大德性」在遴選中被視為不如「募款能力」和「產官學關係」重要時,台大的傳統可能因此式微,而自我改變機能,和創造自我命運的目標,也可能庸俗化,不再是社會的燈塔。
做為台大校友,我對管先生並不了解,無可評論,但和其他校友一樣,身上永遠帶著「台大德性」的痕跡,總希望在尊重程序正義之外,也能看到德性被尊重,因此,是否如黃榮村前部長指出的,「遴選委員會與台大行政單位已走完所有程序,不可能再作任何變更」?但設若遴選委員們能明示德性的被他們對待狀況,或管先生能明示他對德性的尊重,與揮灑的抱負,或可將爭議的各方,集結成開創新局的力量。
論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