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中市府編列8億預算啟動「新盛綠川水岸廊道計畫」,預計2018年完工,重現昔日「小京都」美麗景緻。看到這條新聞,讓我莫名悸動,心想,「綠川的昔日風華,即將轉身再現。」
隨手翻起之前寫過的詩:早安,綠川 / 一疋湛藍的絹布 / 斜披著老台中的肩膀 / 四季循序為你鑲綴 / 青翠的蕾絲邊 。 幾十里漂浮的藍帶 / 纏繞榮町的鈴蘭街道 / 弓拱的紅色木橋 / 匆忙的從日治走進民國........只待河清之日 / 口袋裝滿春天 / 柳條如髮茨在飛揚 / 再和你漫步在河邊 / 晚安,綠川。
這首「向綠川問安」,此刻再次咀嚼,竟有些許飄逸香甜。
綠川,原本無名的小溪,舊名新盛溪,1912年卻被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太郎,在溪邊綠蔭晃一圈之後,命名為綠川。印象中,這位日治時期在台在位最久的「鐵血總督」,是出身長州籓的山口縣人,半輩子都在打戰的軍頭,哪來的浪漫情懷。
或許,歷史就是一連串的巧合,大概是台中跟京都的地理環境類似,都是盆地地形,地勢北高南低,東西向都有小山丘陵,境內的綠川、柳川、梅川,竟也與京都的鴨川、桂川、高野川相呼應。也因此,早在1900年,後藤新平的「台中市街區劃設計報告書」,就是以京都為藍圖,將當時的市中心(現在中區)規劃為棋盤式街道建築。小京都,因之而來。
然而,隨著都市化及大量移民進入台中,一半跨在溪邊的吊腳樓在綠川落腳,之後,逐年在綠川上加蓋、佔地、填平的水泥工程,廉價的「溝中溝」河川整治,粗暴地對綠川大卸八塊。綠川從此蒙羞,成為髒臭的大水溝。市街改正後的綠川,因都市計劃而生,也因城市發展而死。
儘管歷任市長都想有所作為,終究只是口號一場。當年胡志強的古根漢計畫要花80億,光是前期的所謂規畫費,就燒掉8800萬,換來一場古根漢大夢。連自詡為台中人的時任立委陳文茜,還痛罵當時的行政院長游錫堃毀了古根漢。試想,這群號稱最有「國際觀」的政客名流,盡在遙想天邊彩虹的燦爛、卻忘了路邊茉莉昔日的芬芳。綠川,依舊沉睡。
城市,因溪流而美麗優雅,因水聲而浪漫飄逸。昔日台中,曾因綠、柳、梅川的潺潺流水與扶疏綠蔭而美麗。深切寄望林佳龍市長的綠川整治計畫,能讓這個歷史舊城中區,因綠川而再生,重現昔日風華。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