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民報》即將創立的去年,聽到李遠哲先生說:台灣缺乏理性討論的空間!這句話真是深得我心,所以我一直關注民報的動向。斷斷續續瀏覽此網站幾個月後,我的疑問是:《民報》讓台灣有了理性討論的新空間嗎?我的印象是,不但沒有理性討論,連多元意見的呈現都不見蹤影。
我有位朋友近年選舉都投票給環保團體或弱勢團體的代言人,她說《聯合報》雖然偏藍,至少還可以看到不同意見(呈現份量比例不同);至於《自由時報》,我記得有篇報導的小標題寫著:總統接見大前研一,通篇三分之二寫馬總統對大前研一說的話,另三分之一寫環保人士對馬總統看法的不認同,但我最深切的印象是:大前研一被消磁了…。因為我在前一日的google網路即時新聞中得知,大前研一認為不要急著核四或核能公投,應該先討論未來的能源政策與能源多元組合配置…。《自由時報》連大前研一的一句話都未陳述,這是非常典型的自由時報特色!!那麼在核四或台灣核能未來發展議題上,民報又呈現了多少多元看法呢?我的粗淺印象是:《民報》是《自由時報》的溫和版(指用詞辛辣度)!原先期待在此公共空間可以看到不同觀點的呈現,可以看到各方專家提出他們專業的研究,讓我這個普通小民視野寬闊一些,思考角度多些層次,但我的期待確乎是全然落空了!!
我很想問問李遠哲先生:您當初想為台灣創造理性討論空間的初衷,在今日民報中實現了多少?
我一直認為:把不同意見的彼方視為無恥的、不道德的,其實就切斷了自己聽聞與深思其他可能性的機會,也就不存在進一步的理性討論。
看這個企圖為台灣創造新風格新標竿的媒體數月後,我現在的疑問是:還要繼續關注這個網路報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