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新村有一棵老茄苳樹,地方上講,350歲了。早時這個地方貧瘠少綠,便讓原本已老的大樹更顯雄偉。
那是一個盛夏正午,而今都已成歷史的一部份的名人:嚴家淦(當時的台灣省政府主席,後來的副總統)、謝東閔(當時的省府秘書長,也是後來的副總統)等人,揮汗勘景得差不多了,就在這棵老茄冬樹下乘涼,「好吧,就是這裡了!」閒聊中就這麼一拍板,於是,台灣第二個政治中心以「避禍疏遷」的理由,從首善之都台北搬遷到地處內山的虎山小山崙邊了。
爾後一甲子,中興新村的新綠一株一株、一欉一欉地拔地而起,若把時光膠卷轉疾了,就像傑克的魔豆那般振速,而站在這省府頂端的人來來往往,大多都曾站在魔豆上睥睨整個台灣,直到1997年廢省為止。
確實,1997年之後出生的台灣人,對「台灣省政府」這五個字,應該只覺得是一個歷史名詞,甚至於對台灣省政府所在地的中興新村的印象,便就是一個旅遊景點吧。
算了吧,過去就讓它過去。拋去歷史感不談,除了曾經有過在政治上的絕代風華之外,有時間的話,花半天的時間逛一圈中興新村,會發現她就是一個國家城市的小縮影,from womb to tomb從搖籃到墳墓,有國中小學,有銀行郵局,有運動場所,有公園綠地,有醫院,更有一間少人知道的厚德殯儀館,在這個小小的「村落」中,生老病死、吃喝玩樂、食衣住行都不必外出。
中興新村興建於1955年,1956年臺灣省政府從台北移遷至此辦公,隔年參考英國倫敦的「新市鎮」設計建造完成,成為辦公與住宅合一之田園式行政社區。社區內巷道採「囊底路」(註: 在只有一個出入口的巷道設迴車空間)設計法,形成敦親睦鄰守望相助、突顯強烈的社區意識。
1997年憲法增修條文全文修正,將省虛級化改為行政院所屬單位,移除省政府原有的地方自治功能,正式廢省。日前出馬競選總統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是第一任也是最後一任民選的台灣省省長。
1999年921大地震,中興新村許多房舍全毀,雖然經過重建,但環山路仍有部份民宅荒廢至今。中興新村內主要幹道以光榮、光華、光明三條路為主幹線,但翻閱歷史才知初期的中興新村是以全台各縣市之地名,作為中興新村之路名,例如台北路、基隆路、桃園路、台中路、台南路、高雄路、澎湖路等,後因彼此相對位置不符,增添困擾,才改為目前的路名。
廢省與大地震之後,原本熱鬧的中興新村,官員與居民大量移出,許多庭院式的住宅都空無一人,除了例假日觀光客人潮,周間走在巷弄內反而有寧靜幽閒的景緻。
值得一提的是「中興會堂」,她是1959年興建完成的歷史建物,是中興新村最宏偉的一棟建築,原本是提供省政府開動員月會、辦活動,後來兼做休閒娛樂場地,放映電影供村民觀賞。2007年重新以中興新村NGO會議中心再出發,有「小白宮」的美譽。
前面提到的厚德殯儀館,因不符法規(不准設在醫院旁),一直沒有拿到使用建照,雖然目前已停止營運,但它卻是使用最久(50年)的「公家」違建物,勇氣十足的遊客或許可以前往挑戰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