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學運被視為是國會失靈衍生的結果,東吳大學政治系系主任黃秀端表示,這次占領立院行動不是肇因於國會失靈,而是半總統制定位不明所產生的「超級總統」,尤其是總統又兼黨主席時權力更大,這是定位不明、國會角色不清的憲政問題。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今(15)日舉辦「太陽花學運後的國會改革」座談會,邀請學者就行政、立法制衡、選制、黨紀、黨產、公投法、代議制度等議題診斷把脈。施信民理事長指出,這次學運起因於國會失靈,無法充分展現人民意志,變成實現黨主席意志的機關,這牽涉到最上游的憲政問題,以及下游的國會運作。他主張國會運作及朝野協商都該公開化,並設有國會頻道,讓所有民眾都可經由媒體了解民代的問政情形。
面對兩岸議題 釐清國家定位
中研院社會所所長蕭新煌指出,這次學運的導火線,並非國會失靈,而是黨意大於民意,及行政權獨大,而碰到兩岸議題時又特別惡劣,兩岸問題一定要面對,究竟是兩國、兩區還是中央和地方的關係?馬英九的三不,「不獨」是永遠不能獨,是馬的中心思想,「不統」只是暫時不統。在民進黨執政8年,雖有中國的飛彈,但他不怕,因為他知道政府是站在人民利益上,而馬政府上台後,兩岸關係看似和緩,但他反而緊張,因為不知道政府是不是站在他這邊。
蕭新煌表示,國會必須恢復真正的監督權,兩岸協議在國會處理若透明化,黨意就會見光死。國家定位要釐清,究竟是站在台灣還是北京的立場?談判時要國安化、法制化,監督條例不能輕易通過。而行政權獨大、黨意大於民意及黨紀的手可否伸入國會的問題,聲請大法官解釋,可能是一條路。
公督盟常務理事顧忠華形容,318學運是政治上的921大地震,震出黨國幽靈的原形,現在談國會改革即是災後重建,最重要的是如何重新建立一個人民信任的國會,讓更多的民意消解黨意。當立法院的招牌重新掛上去,他希望是國會的浴火重生,立委要真正落實憲法的監督功能,秉持公開、透明的原則,他說,憲法的「憲」字其實是「限」,限制政府權力,「民選皇帝制」、一黨獨大都違反民主政治及政黨政治的原則,318學運其實強化了國會監督行政權的功能。
半總統制定位不明 國會角色不清
東吳大學政治系系主任黃秀端表示,這次立院占領行動不是國會失靈的結果,問題也不在周美青所謂政府應多作說明就可解決,而是政府不傾聽民意,及半總統制定位不明、國會角色不清的憲政問題。
黃秀端認為,在談國會改革前,要先談憲政,內閣制的閣員是由民選議員兼任,很重視民意,首相的民意如果很低,黨內馬上會要他下台;在總統制下,國會強勢制衡行政權,不會運用黨紀;但半總統制的問題在總統是民選,其任命行政院長不須國會同意,行政院長的去留是由總統決定,當然不在乎民意。
此外,國會角色不清,隨著「少數政府」或「一致政府」而搖擺不定。在「少數政府」時,立法權凌駕行政權,像陳水扁政府時代,是國會最大的時候。而在「一致政府」時,又產生了「超級總統制」,甚至比美國民選的總統還大,尤其是總統又兼黨主席,其權力更大。馬英九上台後,已簽了21項協議,只有2項經由立院審查,其他幾乎都是自動生效,這同時也牽涉到兩岸關係的定位不明,而大法官也迴避此問題,聲稱「兩岸」不在他們解釋的範圍。
黃秀端補充道,依據大法官會議釋字第520號意旨-立法院對國家重要事項有參與決策權,和人民權利、義務有關者,立法院應要求參與,而非僅是備查而已。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五條內文亦補其規定之不足。
黨產為台灣民主之瘤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助理教授陳耀祥指出,318學運是場政治大地震,讓帶著民主面具的獨裁政府現出原形,突顯了三大問題:憲政體制不明、無法落實轉型正義及沒有正視兩岸關係。憲法增修條文第11條規定:「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只規範了兩岸的「人民」關係,但兩岸的「官方」關係則隱晦不明,面對中國的崛起,我們要選擇香港化,還是民主化,這是價值和生活方式的選擇。
陳耀祥說修憲是中長程的工程,現階段立法院可進行短期的修法工作:
1.正當的法律程序及議事進行程序
2.健全少數保護制度,尊重少數
3.公民投票制度,依公投法第16條規定,立法院對公民投票有交付權,立法院並非只有表決過程,還有思辨討論的過程,否則易淪為多數暴力。
4.除了監督機制外,應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其中有太多的「立法空白」,這是立法的怠惰。
5.落實利益迴避問題,法案及立委在中國有無利益都要公開
6.國會改革和政黨、選舉制度有關
7.還人民一個可以真正行使的公投制度
在《政黨法》部份,陳耀祥提出三項改革方向:
1.總統可否兼任黨主席2.黨內民主沒有落實3.黨產問題,中國國民黨之所以黨意高於民意,就是掌握了提名權及競選經費,黨產是台灣的民主之瘤。
提高不分區名額 改為德國聯立制
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召集人賴中強律師認為,318學運衝擊出以下問題:
1.選舉制度:單一選區是對弱勢者不利的選制,他主張大幅增加政黨比例代表名額,不分區和區域代表的比例應從34比113提高至1比1,並將「並立制」改為德國的「聯立制」,以政黨票得票比例分配立委的總席次。
2.政黨體制:現有的政黨,無法反映進步的社會力量,綜觀世界局勢,每隔30年就會有一波新的力量出現,會有新政黨產生,政黨重組的時間已到。
3.更激進的國會改革制度:我們不可能否定代議民主,但必須對代議民主有所補充,建立機制,讓重大法案及人民關心的議題,有更多平行意見進入討論,須有少數保護的制度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