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見哈佛教授陶德羅斯來台演講的消息,研究教育的他發現台美的教育制度經常是以平均值制定,乍看之下最公平的方式卻是無法適合任何人的設計。以戰鬥機為例,美國原先戰鬥機座艙也是採平均值設計,良好的立意卻反造成飛行員的困擾。
研究人員做了一個調查,測量千人的身高、腰圍、腿徑等等數項代表各部位身形的尺寸,研究結果發現,沒有半個人與所謂「平均值」相同,因此後來衍生出可調式設計,以減輕飛行員在超音速環境下的身體負擔,也成功改善飛行表現。
同樣的原理用在教育上,以同樣的標準值作為每個不同的孩子的目標也將讓孩子的潛能受到拘束。每學期的各科目進度、分量皆按照規定,除造成該科較弱學生的痛苦,也讓該科目較強的學生難以發揮。為真正有效幫助每個孩子學習,差異化的教學是未來的趨勢。
臺灣已有部分小學針對學習成效較差學生進行英文單字量減半的教學實驗,為對於英文感到畏懼與厭惡的學童帶來良好的成效,少了強迫大量背誦的壓力,增加了學習的成就感,而成績也不再一味的被拿來比較及抨擊。
筆者想起台灣學生層出不窮的自我傷害問題,因受不了父母對成績要求所帶來的壓力而發生諸多憾事即痛心不已。比起一味的追求成績,找出自己長處對未來才是更有幫助,有人不擅長讀書,卻獲得世界麵包冠軍,有人則透過音樂成為知名藝人,相關故事比比皆是。沒人該因成績考差而輕視自己,將自己無限潛能扼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