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臺灣民報》歷史回顧(2):《臺灣民報》創刊、停刊及復刊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臺灣民報》歷史回顧(2):《臺灣民報》創刊、停刊及復刊

 2014-06-19 14:52
《臺灣民報》1923年4月15日創刊,創刊號封面。(圖來自世新大學/認識台灣)
《臺灣民報》1923年4月15日創刊,創刊號封面。(圖來自世新大學/認識台灣)

前言

上章談因回顧賴和前輩而想去瞭解《臺灣民報》,探討時發現《臺灣民報》本身的演變的歷史很有意義而有趣。上章先討論《臺灣民報》的前身的兩雜誌:《臺灣青年》及《臺灣》。

這章繼續討論《臺灣民報》的創刊、以後的演變及最後於1944年4月停刊。去查資訊才知道戰後1945年10月以《民報》之名復刊的報紙,不到17個月,因二二八事變而停刊。今年4月15日本刊以《民報Taiwan People News》,正式從網路復刊,正欣欣向榮。

灣》《臺灣民報》

以前讀《臺灣民報》的歷史,總想《臺灣青年》《臺灣》《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興南新聞》。探討後才知道不是那麼簡單。上章談過從《臺灣青年》《臺灣》,直接改名而已,的確較簡單。《臺灣》《臺灣民報》則較曲折些,《臺灣》及《臺灣民報》有陣子還共存,《臺灣》是本尊,《臺灣民報》本只是附設的刊物。

上章談過因《臺灣》的文章多以文言文為主,不能達到向一般民眾啟蒙的目的。「臺灣雜誌社」於是策劃發行另一以白話中文為主的《臺灣民報》刊物。1923年4月15日《臺灣民報》半月刊在東京創刊發行,一樣地須運回台灣銷售。《臺灣》雜誌則改為理論雜誌,繼續發行。同年9月1日,發生東京大地震後,《臺灣民報》暫停, 當10月15日復刊後,改為旬刊。

《臺灣》雜誌的最後一期是1924年6月,所以兩刊物在1923年4月到1924年6月共存。一是月刊,一是半月刊或旬刊。1924年6月號後,廢除《臺灣》雜誌,《臺灣》雜誌的日文部分移入,所以《臺灣民報》也有些日文。將近兩年半,《臺灣民報》仍由「臺灣雜誌社株式會社」出版,一直到1925年9月,會社才改名為「臺灣民報株式會社」。

從《臺灣民報》到《臺灣新民報》

《臺灣民報》1925年7月12日起,由旬刊改為週刊,規模日益擴大,在台灣很受歡迎。 從《臺灣》衍生的《臺灣民報》仍在東京發行出刊,一樣要經過審查後再運回台灣銷售。當然為增加效率, 早早就申請要遷回台灣發行,但總督府遲遲不肯,一直到1927年7月16日才核准《臺灣民報》遷台。

1928年8月1日,《臺灣民報》正式在台發行。遷回台灣的《臺灣民報》,規模日益擴展。

美國留學的羅萬俥回台加入《民報》之後,更積極籌劃發行日刊。蔡培火募集了三十萬圓資本,於1929年1月13日,成立了「株式會社台灣新民報社」,林獻堂為董事長,羅萬俥擔任當務董事兼總經理。1930年3月2日,「台灣民報社」與「台灣新民報社」正式合併, 從3月29日起,《台灣民報》改名為《台灣新民報》,仍為週刊。

1932年4月15日,《台灣新民報》才正式發行日刊第一號(圖1),由林呈祿擔任主筆兼編輯局局長。1934年1月19日,又獲准發行晚報,《台灣新民報》成為擁有日報及晚報的台灣媒體。1937年《台灣新民報》日刊的報份突破五萬份,不過約同時《臺灣新民報》的經營環境開始越來越艱辛。軍部勢力抬頭之後,總督改由軍人擔任,又進行「南進政策」及「皇民化運動」。《臺灣新民報》1937年4月1日漢文欄減半,6月1日起亦被迫廢止除了漢詩外的漢文欄,只能刊登漢詩。7月中日戰爭爆發後,所受壓力更大。


圖1. 《臺灣新民報》。(圖來自第0551篇--[历史回想].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人唯一的言论媒体-《台湾民报》

「臺灣文化協會」、「農民組合」、「民眾黨」、「共產黨」等政治社會團體,同樣地遭查禁鎮壓而沉寂,《臺灣新民報》的言論空間愈來愈縮小,大不如,《臺灣民報》時期。到1941年2月,在時局壓力下,乃將《台灣新民報》改名《興南新聞》,希望能避免遭合併之風險,但言論風格被日政府壓制下,更大不如前。

1941年底,日本突襲夏威夷,太平洋戰爭開始後,更加困難。改名甚至改變點風格,仍不能避免被迫停刊。1944年4月,日本政府由東京派員將台灣全境較有規模的6家報紙包括《興南新聞》,合併成《台灣新報》。1920年從《台灣青年》開始,為台灣人喉舌特質的報刊,已不復存在,《臺灣民報》系統正式停刊。

大戰結束後,《台灣新報》由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改名叫做《台灣新生報》,是官營報刊。另一份民營的《民報》也在同年10月成立,下面會討論可算是復刊。

《臺灣民報》的影響

此文稱日據時代的《臺灣民報》,泛指包括《臺灣青年》、《臺灣》、《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及《興南新聞》在內。上章已談過前身的《臺灣青年》、《臺灣》對台灣三點貢獻。以後《臺灣民報》及繼承的報刊,照樣承繼這精神,不再多討論。對台灣新文學的發展及台灣語文的討論,《臺灣民報》扮一非常重要的角色,另文討論賴和時,再多加討論。

上章討論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及台灣文化協會,《臺灣民報》對以後更多政治及社會的改革運動如學生、農民、勞工及婦女等各種運動,一樣地站在台灣人的立場來支持,真正地當台灣人「唯一的喉舌」的角色。

當台灣最主要的社會團體「臺灣文化協會」內部出現路線之爭時,《臺灣民報》提供了,由各派展開激烈的理論辯論的平台。另外我常稱台灣的「鴉片戰爭」,反對總督府鴉片政策的運動中,《臺灣民報》也一樣跟日系報紙對抗,尤其多反駁一些「御用紳士」的辯論,我曾在《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多次討論,不再多言。

當然還有其他更多「為民喉舌」的各種貢獻,最主要的是批評總督府各種政策,報導及反映民意更重要。可是如上討論越後期越受日本政府的壓抑。受總督府新聞檢查而「開天窗」的機會越多(圖2),不但檢查越來越嚴格,懲罰也越來越厲害。


圖2. 1930年2月22日《台灣民報》,是右上方空白處,被新聞檢查而「開天窗」。

讀書過程中,出乎我意料之外,有人提到因為《臺灣民報》經常報導當時中國的政情,中國的軍閥如何混戰,蔣介石與汪精衛如何鬥法等。中國無法報導,當時的《臺灣民報》提供了不少,中國沒有的中國近代史珍貴史料。

戰後《民報》曾復刊

很少人知道台灣有份稱《民報》的報紙(圖3),一繼承上述《臺灣民報》精神的報刊。《民報》發刊於1945年10月10日,戰後由台灣人創辦的第一份民營中文報紙。林茂生教授等人為「啟迪民智,為台民喉舌」,繼承《臺灣民報》一貫的精神而辦報。由一群前《興南新聞》,就是《臺灣民報》的從業人員,創辦了《民報》,林茂生擔任社長,許乃昌任總編輯,總主筆為陳旺成(黃旺成),楊雲萍參與學藝欄當主筆。顯然有要跟上面提到,接收《臺灣新報》改成官營的《臺灣新生報》來分庭抗禮的意義。

〈台灣民主主義教育的倡導和實踐者—林茂生〉一文說,辦《民報》目標是「嚴正的言論機關,作不偏不黨的報導」、「促使台灣明朗化,進而為民族的正氣的原動力,協力建設新憲法下的民主國家」,對於政府施政、社會弊端、民生經濟等課題報導,反映民情,也直言針砭勸諫。《民報》勇於揭露當時政治社會的黑暗,受讀者歡迎,《民報》的銷路大增,但也因而得罪當道,有人認為林茂生或許因此招禍。

《民報》於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後,3月8日被迫停刊,社長林茂生於3月11日遭逮捕失蹤,發行未滿17個月。這1945-47年的《民報》保存了不少,台灣的珍貴史料。雖很少看到有人討論,查台灣的碩博士論文,有人就曾以此期間的《民報》來寫學位論文。


圖4. 《民報》(來自《民報》「學林」 - 台灣大百科全書 Encyclopedia of Taiwan)

《民報Taiwan People News,》復刊

2014年新《民報》於網路試刊幾個月後,正式於4月15日再度復刊而發行網路版,4月15日不但是《臺灣民報》創刊日(1923年)而且是《臺灣新民報》正式發行日刊的第一天(1932年)。21世紀的新刊物,走新時代路線,發行網路版開始,正式刊頭只有《民報》兩漢字,沒有台灣,刊頭有英文的Taiwan People News,則有Taiwan。

2014年網路版的新報,精神及宗旨應可說承繼上述日據時代的《臺灣民報》及戰後1945-47的《民報》。都有相同「為民喉舌」的傳統,延續台灣知識份子辦報的理想。現在有一大不同,從前只須對抗政府,現在台灣媒體看似開放,但不少被中資、財團操控,不少為某一政黨或特定財團服務。新的《民報》呼應台灣年輕輩反媒體壟斷的呼聲,本刊說「我們是在辦一個沒有報老闆的媒體。」《民報》由許多愛台灣的人出資,由小股東支持。

最後恭賀《民報》復刊成功,台灣主體是永恆信念。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