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反服貿開放廣告及印刷 近20傳播學者發起連署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反服貿開放廣告及印刷 近20傳播學者發起連署

 2014-04-10 21:06
(民報資料照片,黃謙賢攝)
(民報資料照片,黃謙賢攝)

近20位傳播學者及包括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等業者代表,發起「反對服貿協議開放廣告服務業及印刷業」連署,呼籲政府兩岸服貿協議談判,應嚴謹審慎的進行產業評估和涉及言論自由及新聞自主的評估,並應明確的排除影響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的服務業項目。截至今天(10日)晚間,己逾900人參加連署。

這項網路連署發起人,包括政大傳播學院院長林元輝、臺大新聞研究所所長洪貞玲、教授張錦華、臺師大大眾傳播研究所所長胡綺珍、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系主任許瓊文、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胡光夏、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系主任陳慧蓉、中山大學傳播管理所所長蕭蘋、世新大學新聞系客座教授翁秀琪、前NCC委員鍾起惠等19位傳播學者。

業界發起人代表則包括,前國策顧問、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台灣印刷公會前理事長吳朝陽、中華民國出版事業協會理事長陳本源、台北市出版同業公會理事長李錫敏、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王桂花、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陳隆昊、「橘子磨坊數位創意」創辦人暨總監沈志儒等人。

連署書中指出,雖然當前兩岸交流越發頻繁,但實質上仍存在敵對關係和安全風險, 而中國大陸至今仍是一個嚴格管制言論的(後)威權體制,服貿協議在缺乏應有之產業評估和言論自由評估的情況下,大幅開放廣告業和出版/印刷業和書刊發行與零售業,恐將嚴重威脅臺灣既有之自由民主多元環境。

傳播學界連署提出兩點呼籲,要求兩岸經貿交流協議的簽訂,事前必須進行嚴謹之產業衝擊評估,以及對言論多元、新聞自由和國家安全影響評估;政府應拒絕開放服貿協議中,影響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的相關項目,因為這兩項服務業已嚴重威脅臺灣之言論自由和多元環境。

學界連署書指出,廣告是媒體的主要收入,廣告代理業作為媒體和廣告主的橋樑,強勢的廣告代理業者可藉由抽廣告來威脅媒體,影響媒體的人事、編採及言論方向。服貿協議雖未開放廣播電視廣告,但媒體集團追求綜效,恐已不易切割;而且平面媒體具有議題設定之輿論影響力,因此,服貿開放廣告業,同時對平面媒體及其他電子媒體之影響力仍不可小覷。

對於出版產業的衝擊,這次政府開放印刷、書刊發行、零售三個環節,在「出版法」廢止之後,也形同把台灣出版產業整個開放。其中,通路的影響更是關鍵,博客來業者張天立說:「出版最依賴通路,沒有通路怎麼賣書?」因此,通路拒賣的書必然會影響出版業的選擇!

學者舉例指出,最近發生國際知名刊物《讀者文摘》為求「低價」印書,即屈從中國審查,刪除書中「敏感」內容,遭到作者強烈抗議及英國《衛報》報導。由此即可証明中國的印刷公司具有政治言論審查的角色,甚至對國外發行的圖書亦然。

在廣告業方面,學者指出,表面上來看,台灣廣告市場十分飽和,或許政府認為服貿開放獨資或合資的中國廣告業,不會有太多中資業者進入,但卻未評估中方廣告背後可能在經濟利益之外另有政治目的。香港的殷鑑不遠,在一國兩制後新聞自由即明顯的不斷下降,香港《蘋果日報》不但被抽廣告,甚至受到暴力威脅。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