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慶祝五一勞動節:加薪減稅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慶祝五一勞動節:加薪減稅

 2015-05-01 06:00

五一勞動節又到了,在這個屬於勞工的日子,大多數勞工卻高興不起來。實質薪資倒退到十幾年前,黑心的油、藥、茶葉、及食品,高不可攀的房價,有的地方實施限水,甚至連呼吸新鮮空氣都變成奢求。

立法院提出的加薪四法,本來就不被寄予厚望,果然因為工商團體強力反對,也只有公司盈餘分配勉強通過,調高基本工資也希望不大,拿出來提一提,聊備一格。看來在選舉改為公費選舉以前,人民選出來的民意代表要站在捐款的大小企業的對立面好像不太可能。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企業界講的加薪會增加成本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尤其在經濟不景氣,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增加企業的人事成本似乎不是明智之舉。諸此總總,難道勞工只能無語問蒼天,束手無策呢?

政府可以幫助勞工的手段很多,立法逼企業替勞工加薪不一定是最好的辦法。有的企業可能陽奉陰違,表面上加薪,卻從其它項目扣抵。有的甚至凍結人事或裁員,因為如果其他條件不變,工資增加會降低在勞動市場的勞動力需求。企業總會找出因應措施,而結果可能不是我們本來要的。

其實,勞資雙方不必然是對立,也不盡然是零和遊戲,只要處理得當,行政部門可以同時幫助企業和勞工,創造雙贏的局面,要訣是要先跳出勞動市場的思考框架,從別方面著手。一個選項是大幅提高所得稅扣除額,此舉可以增加可花費收入,並提升內需,刺激消費。例如,年收入在兩百萬新台幣以下的家庭不用繳交所得稅、健保費、和年金保費,這也同時幫忙大多數的年輕人。再進一步,如果將健保和年金全部改為社會福利,列為政府開支,可降低企業的人力成本,對中小企業的幫助尤大。另外,廣建社會住宅,幫忙解決低收入戶住的問題,補助低收入戶子女的學雜費,補貼低收入戶水電費等等,都是可行的選項。

那麼減少的稅金要從何處補呢?用累進稅率酌量課收財產稅是一個不錯的選項。例如財產(包括不動產和流動性資產如股票、債券、現金、珠寶、汽車、和古董等等)在500萬新台幣以下不用繳財產稅,500萬至1,000萬新台幣之間稅率是5%,1,000萬至2,000萬新台幣之間稅率是6%,依此類推,最高稅率設在10%,適用於十億以上的財產。所以財產有700萬新台幣的家庭,要繳10萬的財產稅((700萬 - 500萬) * 5% = 10萬)。財產有2,000萬新台幣的家庭,要繳85萬的財產稅((1,000萬 - 500萬) * 5% + (2,000萬 - 1000萬) * 6% = 25萬+ 60萬= 85萬)。政府設定實際的金額範圍和稅率應該經過模擬試算後決定。

在執行上述政策的過程要循序漸進,讓人有調整的時間,可以慢慢提高所得稅扣除額,同時漸漸增加財產稅。企業如果不願意或不能夠幫助勞工,政府應該責無旁貸的扛起重擔。中長期而言,應該全盤檢討產業、社會福利、和財稅政策,讓台灣成為富裕、公平的國家。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