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欄】蘭潭泛月之民粹現形記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欄】蘭潭泛月之民粹現形記

2018-07-31 14:14
假新聞是破壞創新與理性的元兇,群眾的力量,將因之由「民主」變質為「民粹」,成了妨礙民主進步的最主要共犯之一。(圖/創用CC授權,民報影像處理)
假新聞是破壞創新與理性的元兇,群眾的力量,將因之由「民主」變質為「民粹」,成了妨礙民主進步的最主要共犯之一。(圖/創用CC授權,民報影像處理)

民主的可貴,在於人人皆可表達自己想法,讓言論市場不致淪為一言堂,各種嶄新的創意,都有機會浮出於檯面而為世人所討論,且於討論的過程中,更可藉眾人的智慧檢驗或修正創意中的盲點,使之精益求精,天馬行空的創意,也有在理性世界實現的可能,生活在民主國家的人民也就能夠更加幸福美滿了。

民主真諦為創新與理性

多數人的意見,由於歷經了集思廣益的激盪淬鍊,通常較少數閉門造車之人的想法,更兼具創新與理性,因此於民主程序過程中,我們經常會說「少數服從多數」;然而,不可否認地,亦有雖為少數,但其見解較其他多數人更具有創新與理性的例子,例如:革命家、發明家、哲學家等是,所以於民主程序過程中,我們不但會說「少數服從多數」,也同樣會說「多數尊重少數」。

基此,民主並不站在多數人的一方,也不站在少數人的一方,其真諦就是站在兼具創新與理性的一方,誰掌握了創新與理性,即使當下為少數者,他人漸漸地會受到此人的吸引,總有一天他們也會成為多數者之一方;反之,若喪失了創新與理性,縱然目前為多數者,卻將無可避免地產生厭惡及背離的現象,未來終究有墮為少數者之一天。像白色恐怖期間,受政治迫害之少數異議份子,由於選擇站在創新與理性的一方,現在已普受台灣人民的認同及支持;而當年如日中天的國民黨,則因恆常站在創新與理性的對立面,於是日漸遭受台灣人民的唾棄,而日薄西山。

假新聞破壞創新與理性

經民主前輩、人權先賢的犧牲和努力後,台灣終於成為名副其實的民主自由國家,政權的爭奪已不再訴諸武力政變,取而代之的是散布假新聞,在所捏造事實的基礎上,輔以日常的知識及邏輯,狡黠地得出非理性且具攻擊政敵力量的結論,甚至使政敵的創新政策因此胎死腹中,藉此讓政敵失民心,而自己則從中擄獲民心,進而圖謀個人政治權位及相關經濟利益。由此可知,假新聞是破壞創新與理性的元兇,群眾的力量,將因之由「民主」變質為「民粹」,成了妨礙民主進步的最主要共犯之一。

假新聞易「民主」為「民粹」之實例

最近一則將「民主」質變為「民粹」的假新聞例子,就發生在嘉義市。2016年民進黨政府上台後,為實現建立非核家園,終結核電的理念,於是規劃了一系列的綠能政策以求落實,太陽能光電即屬其中之一環。台電為了達成此一目標,而有了在嘉義的蘭潭水庫西北方設置「水域型」太陽光電發電系統的發想,計劃將裝設8,000片太陽能板,覆蓋面積約2.3公頃,佔水庫全部面積80.6公頃的2.85%,年發電量約300萬度。不過,這只是台電單方面的構想,一切都還有待與嘉義市政府及市民溝通討論後,方有進一步執行之可能。

蘭潭水庫位於嘉義市東郊鹿寮里,相傳300年前荷蘭人為訓練其水師所築堰而成之埤塘,並用截入之八掌溪溪水,灌溉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今王田里一帶的直營田園,故而得名為「蘭潭」或「紅毛埤」,惟至清代後遂日漸荒廢。

日治時期為因應嘉義市民生用水的增加,以及嘉義化學工廠大量工業用水的需求,由日本技師山根長次郎規劃,於1942年3月動工重建蘭潭水庫,至1944年3月竣工再次啟用。蘭潭雖為人造潭,其湖光景色與周圍丘陵起伏之林貌,卻能無違和地融成一體,經常讓人忘了這是座非自然的人工水庫,其景色更被列為諸羅八景之首,素有「蘭潭泛月」之美名。

市府蘭潭能源發展之立場

緣此,蘭潭水庫不但作為供應嘉義市民生及工業用水之用,也是外來遊客必訪的風景名勝,如果將蘭潭在嘉義市民心中的地位,比擬成富士山與日本國民心間地位的關係,是一點也不為過的。面對蘭潭水庫發展太陽光電案,嘉義市政府,當然就必須十分小心謹慎地處理,一方面要支持中央政府綠能政策,另一方面也得顧及水質安全和對水岸山色的影響,於是在本月9日的「蘭潭能源發展與在地景觀記者會」中,提出蘭潭綠能設施建構,須以兼顧水庫功能與環境景觀為前提的指導原則,以解除市民可能有害水質與景觀之相關疑慮。此外,台電於今年5月16日的研商會議上亦強調,絕不會在市府或市民同意前,進行蘭潭浮動式太陽能板之開發。

假新聞扭曲事實伺機而動

換言之,蘭潭太陽光電開發案,在未經市府或市民的同意前,是絕不會進行相關開發的;再者,倘經同意開發,亦必在兼顧水庫之水質與景觀的前提下,方有執行之可能。如此清楚、正確的表述,卻遭有心人士利用市民無暇查證之弱點,佯稱「計畫經費已經通過且要開始動工」,並依此內容推導出水庫水質將遭毒害,環境景觀將被破壞等聳動結論。

數日後,以不實和未成熟的訊息為基礎,擴大渲染處理,某名市長候選人、當地數里的里長、里民,甚至公民團體,一行人便浩浩蕩蕩地於本月16日聚集在蘭潭水庫前,大聲抗議涂市府無良、錯誤的決策,並成功吸引各大媒體競相報導,一時間該名候選人與涂醒哲間的聲勢,便呈現了彼消我長的現象。

「民主」變質為「民粹」

市民囿於這則假新聞所提供的資訊,導致他們無法做出理性的判斷,如何兼顧綠能、水質及景觀發展的可能性探討,就這樣被非理性地斷絕了,任何追求創新的對話空間,亦連帶地被壓縮至零。群眾的聲音,因為假新聞,已不再是「民主」,而是變質了的「民粹」。這就是一則假新聞,如何扼殺創新與理性,又如何讓「民主」變質為「民粹」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而且還是發生在民主聖地-嘉義市的土地之上。

兼顧發展有其可能

或許有人說,要兼顧綠能、水質及景觀發展,談何容易,又如何可能?各位別忘了,任何的專利取得,就是因為做到了大家都認為做不到的事,試問:有東西可以密不透風的抵抗外面的風雨,又能讓內部的水蒸氣順利排出嗎?這實在太矛盾了,可能嗎?不好意思,有的,這就是家喻戶曉的GORE-TEX專利布料,正因為它做到了不可能,所以成為了大家心目中頂級又夢幻的首選商品。

讓蘭潭做到兼顧綠能、水質及景觀發展,不可能嗎?其實,在市府7月9日記者會當天,環保局長張志誠即已表示,水質的部分是可以透過技術改良加以克服的;工務處長李建賢亦提出,可以設計成造型式太陽能板,而與景觀融合的建議。大家更別忘了,蘭潭可不是什麼自然形成的堰塞湖,而是荷蘭時期、日治時期所建造的人工水庫,不也自然到讓大家忘了它的不自然。

假新聞阻礙市府團隊追求卓越

市府團隊面對此項艱鉅任務,第一個反應不是不可能、不是懈怠放棄,而是儘量設想兼容並蓄之道,在創新與理性中尋找平衡點、尋找任何實現的可能性,從而於人人皆曰不能的挑戰中,止於至善,造就幸福大嘉義。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卻有人為了個人政治利益,算盡政治權謀,不惜釋放假新聞,令追求卓越之市府團隊,不得不黯然噤聲罷手,不能有創新想法,也不能有理性探討,只能做前人做過的事,照著所謂的SOP機械而為。

假新聞不但讓謹守「庸碌」成了公務員的宿命,也讓「民粹」橫流於民主聖地,假新聞,假新聞,汝實為戕害民主萬惡之首。而為選舉而濫用假新聞民粹的候選人,以獲個人私利為優先,不惜犧牲任何創意探討,實在是阻礙進步鄉愿之首。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