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水路起家的交通樞紐:一隻船仔頭紅紅—行腳九芎城(5)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水路起家的交通樞紐:一隻船仔頭紅紅—行腳九芎城(5)

 2020-05-11 14:43
宜蘭南方澳。圖/擷自交通部觀光局網站
宜蘭南方澳。圖/擷自交通部觀光局網站

逐水草而居

噶瑪蘭時代,宜蘭各河流的中、下游是他們活勳中心,逐水草而居,水路運輸是主要交通工具。

第一位有系統研究台灣平埔族原住民的學者伊能嘉矩,1895年10月來到宜蘭,伊能嘉矩由北向南,循舊河道訪探河域周邊平埔社群;反覆涉河出入蘭城:

……10月15日,我前往宜蘭城北邊一日里處的辛仔罕(Sinahan)社訪談。這平埔蕃社位於宜蘭河的北岸,蕃社四周種刺竹,圍成一個住家的範圍。……我在社內串門子時,見到一個蕃婦把兩歲大的嬰兒放在漢式搖籃裡,一邊用手上下搖動,一邊唱好聽的蕃歌,讓嬰兒安睡。…《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很清楚指出噶瑪蘭人逐水草而居,水路運輸是主要交通工具。

一隻船仔頭紅紅

一隻船仔頭紅紅,載米載粟落基隆;
阿娘仔吩咐十數項,大船若破揣無儂。'

(員山相褒歌)

清領時代的交通:水路為主。昔日行走宜蘭水路的船隻依大小、類型分為幾種,包括「垵邊仔船」、「駁仔船」與「鴨母船」。

「垵邊仔」是「大船過海半浮沉」航行於大海的帆船;「駁仔船」航行於內陸河道,長度約 10 餘公尺,寬度約 1.5 公尺左右,水深時以搖槳前行,水淺時則以竹篙撐著行進;「鴨母船」為單人操控的小型船,可行駛於河道較狹、吃水較淺的溪河中。


左起:垵邊仔(長榮海事博物館) 、駁仔船(蘭陽博物館) 、鴨母船(冬山河)。圖/李界木提供

宜蘭城位於宜蘭河的中段,清領及日治初期,不論是宜蘭境內貨物集結,轉運出烏石港,輸往基隆、淡水、中國等地;或外來貨物由烏石港上溯運入宜蘭,皆經由西門的「涵孔頭」(亦作「堰空頭」,即現今慶和橋下排水門),再沿著「西門溝」(今西門路)到西關廟和大眾爺廟前的西門碼頭轉運和集散。

在交通落後的清朝時期,水路運輸扮演貨物集散、人們往來交流的重要角色。清朝時期宜蘭往礁溪的陸路交通不便,也沒有汽車,無法運送較重的農產品、貨物等,因此,沿著溪流行駛小船,在交通樞紐處,闢建小碼頭作為貨物集散中心,構成了早期水路交通的網絡。輸出以木碳和稻米為主,輸入以「什細」(花粉、針線、毛夾仔、梳子、鏡子等等)、糖鹽和建材為主。

當時從頭城烏石港到礁溪的水路,沿著頭城河進來,接二龍河後,一條沿支流港仔尾港(武暖溪下游)向南經車路頭、踏踏,再經武暖溪上游到四城附近;另一條沿二龍河上溯,於三十九結接黃德記圳,經番割田到公埔,再接一條小溪到四城。若繼續沿二龍河上行,即為上游的得子口溪,經十六結後往北行可直達今礁溪國中附近,鄰近北邊的礁溪街。以前較小的溪溝用鴨母船載運農產品到小區域的貨物集散碼頭,大的溪流則有載運量較大的紅頭船、貨船行駛。


清時礁溪附近水路圖。圖/李界木提供

清時宜蘭城水路圖。圖/李界木提供

西勢大溪(宜蘭河) 航運

宜蘭河河道自然蜿蜒,沿岸風光明媚,景緻四季均佳,昔日宜蘭人乘航運之便、享灌溉之利,不僅滿足百姓取水的生活機能,亦是商賈貨物往來運輸的重要航道。宜蘭河,清朝時稱西勢大溪,是蘭陽溪水系北岸的主流,由北而南先後由小礁溪、大礁溪、五十溪及大湖溪等四條小支流匯集而成。依早期的文獻記載宜蘭河發源於三鬮右岸,即今台北縣烏來鄉與宜蘭縣礁溪鄉交界的大礁溪山(1,161公尺)與小礁溪山(1,147公尺),主流長25公里,從員山大橋至出海口流長17.25公里,在員山鄉的新城納入五十溪和大湖溪後,繞宜蘭市北邊往東南流去。員山鄉湖北村的船仔頭是宜蘭河上游船運的起點。


員山鄉湖北村的船仔頭是宜蘭河上游船運的起點。西元2000年左右,社區以「香魚」為設計主題,將這裡規劃設計成「渡船頭公園」。圖/李界木提供

在日人接收統治宜蘭之前,水路為此時之主要貨物運輸方式,水路運輸便利本為五圍成為廳治所在原因之一,因此可見水路運輸在當時之重要性。主要水路為經多次改道之西勢大溪(今宜蘭河),在清代之西勢大溪可北通烏石港及西港(今竹安河口)、東出東港(今壯圍)、西進大湖底(今員山大湖),因此在貨物運輸上極為便利。在五圍北側近西勢大溪處設有渡頭三處,作為城內貨物進出之所。

下渡頭:為官渡之一,即下渡頭,即今慈安里下渡頭大橋橋基處。但因距城內較遠,故進出貨物少,是為次要渡頭。小時曾在此坐渡船到七張仔。

船仔頭:位於北門口外、即現在力行國小北側,可北通新店仔、接陸路通往頭圍。因其距北門口近,因此為一重要渡頭,亦為官渡之一。

閹空頭(堰空頭):另一渡頭為可直達西門之「閹空頭」(涵管口),是最重要之渡頭。載滿貨物之偎邊仔船(桅杆帆船)穿過「閹空頭」,順著河道行至西關廟前之碼頭上岸,並由西門進入城內,使得西門文昌街為當時行郊所在、最是繁榮之處,而此商業活動續往東延伸至十字大街及天后宮前,造就了此區成為當時城內之商業中心。停泊於船仔頭及下渡頭之船隻,則分別將貨物轉陸路,運至北門及東門入城,同時北門因掌握五圍,經新店橋至四圍之陸路交通要道,使得北門口及十六崁亦見繁榮興盛。這樣以城區中北部為主,十字大街以南為次的發展特性,可從清代噶瑪蘭城內的公共建築、民宅及街屋之區位分布得到印證。在公共建築方面,如:噶瑪蘭廳署、羅東司巡檢署、城隍廟、文昌宮、孔廟及天后廟(昭應宮)等重要之公共建築均分布於城區之中北部,除作為軍事用途之武營,因須要廣闊土地及遠離市區而位於城區南側;及因農墾而祈求五穀豐收所設之五穀廟位居南門外之田野中等例外。而在民宅方面亦可發現,現存建於清治時期之宅第,亦多分布於城區中北部,尤其是在廳署北側,曾有多位清朝名人居於此處,例如:進士楊士芳,舉人黃纘緒、林廷儀,廩生林拱辰等。在街屋方面,例如中山路北段之舊式糕餅店、聖後街上之收驚命相壇及城隍街之棺材店等各式古老行業。因此,此區可謂為當時之行政區、商業區及高級住宅區,其地位有如現今台北市之信義區。


古時水路貨運從頭城烏石港駛至濁水溪,經東港、廍後轉宜蘭河至「堰空頭」處,可航入本社區之支流「西門溝」(即現今西門路)至西關廟,貨運船隻頻繁,為宜蘭市西門一帶重要的運輸航線。圖/李界木提供

北門口渡船頭及下渡頭位置圖。圖/擷自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河南河北:1892年宜蘭河大改道

早期宜蘭河道是由佛祖廟(宜蘭市慈安廟)後面下渡頭後,即轉向偏北,自七張里、新生里之間蜿蜒北上,流經五間、功勞、古亭笨一帶,由烏石港入海。宜蘭河於大水之後,把原本在河南岸的下渡頭一分為二,從此河道地位丕變,北上主流淤塞,東南向支流則扶正成主流。舊河道逐日退出河運乃至成記憶,宜蘭河委身成堤防不再浪遊,順流東奔入海。留下「風吹大枝尾,捲東捲西;水崩下渡頭,河南河北」的對句。『大旗尾』是五結鄉的大吉村;『捲東捲西』是指面對海口吹來的東北強烈季風,吹走各種東西(屋頂、作物) ,台語叫捲東捲西。下聯『下渡頭』就是指宜蘭市的慈安里,『河南河北』是指宜蘭河改道,有時北上,有時南下,搖擺不定。自然氣候的「風吹」對「水崩」,宜蘭舊地名「大枝尾」對「下渡頭」,描繪當時情景。


大湖溪另一支流源自蘭陽溪,直到1924年興建蘭陽溪北岸的員山堤防時,才將蘭陽溪流至宜蘭河的地面水系阻斷。圖/1904年(日治37年)台灣堡圖

三敆水:東港嘴

沿著壯圍鄉過嶺濱海沙崙西側,曾有一條宜蘭河支流過嶺港由北而南,從奇立板、貓里霧罕兩番社西側掠過,在貓里霧罕南端與現今的美福大排匯流後,再東奔入海。

東港村三大聚落:頂社(奇立板)、下社(貓里霧罕)、廍後,與對岸的五結鄉的茅仔寮(在大旗尾附近)就像張嘴的老虎鉗,鉗制著宜蘭河、蘭陽溪、冬山河三流匯合的「東港嘴」,成為早年進出宜蘭平原內陸河運的重要轉運站。

從基隆或烏石港走海路而來的雙桅或三桅帆船「垵邊仔」,運來瓦片、磚塊、香菇等建材和農產品,在現今榕樹公園與噶瑪蘭大橋之間的「米棧」登岸,換由「駁仔」船接駁,再循宜蘭河、美福大排等渠道逆流而上,轉運到宜蘭市、員山鄉等地,是蘭陽溪以北地區民生用品及物產吞吐的咽喉。南岸則由加禮宛港南下利澤簡、羅東、冬山等地。


宜蘭河在壯圍鄉東港村附近會合美福大排後,注入蘭陽溪。圖/擷自河川水利局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